:::
資料庫查詢時間:1256.0958 ms
共 59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姓。如晉朝有不準。
1.表示否定。同「否」。《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
2.表示疑問、未定。同「否」。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
鍥而不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鍥,鏤刻。捨,捨棄、停止。鍥而不捨指不斷刻下去而不停止。比喻堅持到底,奮勉不懈。如:「警方抱著鍥而不捨的精神努力追查,終於找出真兇。」也作「鍥而不舍」。
|
道不同,不相為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想不同,志趣不合,就無法相互討論或共事。《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西遊記》第二四回:「孔子云:『道不同,不相為謀。』我等是太乙玄門,怎麼與那和尚做甚相識!」
|
不勝枚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太多,不能一一舉出。如:「臺灣出產的水果不勝枚舉。」《官場現形記》第一九回:「他的人雖忠厚,要錢的本事有的。譬如欽差要這人八萬,拉達傳話出來,必說十萬;過道臺同人家講,必說十二萬;他倆已經各有二萬好賺了。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也作「不可枚舉」。
|
過猶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指事情要適得其中。《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唐.韓愈〈改葬服議〉:「儉之與奢,則儉固愈於奢矣,雖然,未若合禮之為懿也,過猶不及,其此類之謂乎。」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在別人身上。《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一折:「待驅兵領將,積草屯糧,平白地要把鄰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蹊,小路。全句指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因其花朵美豔,果實可口,人們紛紛去摘取,於是便在樹下踩出一條路來。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人心。《史記.卷一○九.李將軍傳.太史公曰》:「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也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心照不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此心裡明白,不必言語說明。如:「你幫我的忙,我會牢記在心,這件事彼此心照不宣,來日定圖回報。」
|
桀驁不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倔強凶悍,傲慢不順從。《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到了五、六歲上,識字讀書,聰明出眾,只是生成一個桀驁不馴的性子,頑劣異常。」也作「桀驁不遜」。
|
瑕不掩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瑕,玉的斑點。瑜,玉的光澤。瑕不掩瑜比喻事物雖有缺點,卻無損其整體的完美。《晉書.卷六九.周顗傳》:「顗招時論,尤其酒德,禮經『瑕不掩瑜』,未足韜其美也。」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四:「惜哉仲淹,壽不永乎,非不廢是,瑕不掩瑜,雖未至于聖,其聖人之徒歟!」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