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9.265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緣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緣分。《儒林外史》第四回:「人生萬事,都是個緣法,真個勉強不來的。」《紅樓夢》第九七回:「李紈在旁解說道:『當真這林姑娘和這丫頭也是前世的緣法兒。』」
導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導觀光客遊覽的專門從業人員。大多經過專業訓練,對遊覽勝地的景觀與人文背景有深入了解,並多精通兩國以上的語言,隨時對旅客解說,以增進遊興。
光電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接受。每當一個、也僅能有一個光子能被原子完全吸收,才有一個電子被逐出金屬之外。在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解說的11年後,得到美國物理學家蜜立根的驗證。愛因斯坦所敘述的每一點都被證明無誤,以致於愛因斯坦因為光電效應這個理論而得到諾貝爾獎。(註1) 光電效應的應用可應用於電眼、攝影師的測光錶,也應用於電影片的聲軌上以重現聲音。(註1) 光電池光電池是一種敏感的裝置,當光、紅外線或紫外線照射其上時可產生電信號。光電池應用於照相機的光度計與自動門、防盜警報器等許多自動裝置中。有些光電瓷要靠電源維持其作用。光電伏打電池不需要電流。太陽...
天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看不懂或難以理解的文字。[例]這張說明書缺少中文解說,對我而言就如看天書一般。
苦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大中文系畢業後,曾任明道中學教師9年。2001年與蘇玉珍離婚,逐漸淡出螢光幕。現在擔任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員。 著作短篇《每一句不滿都是愛》75年前衛出版社《外省故鄉》77年希代書版公司《誰能查禁我的愛》78年林白出版社《大大將軍》80年自立晚報社《永遠的四人幫》82年晨星出版社《男人背叛》84年聯合文學社《激樂園》87年皇冠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遇見100分情婦》87年皇冠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極短篇《苦苓極短篇》81年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苦苓極短篇II》請勿變心 83年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情色極短篇》83年希代書版公司《...
式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簡明的例子。如科學上的算式、公式等,在指稱或解說時,稱為「式子」。
盲人說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盲人摸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
投礫引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拋磚引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磚頭是低賤的東西,把磚頭丟出去,引回來卻是珍貴的玉。「拋磚引玉」這句成語較早的出處,見載於《景德傳燈錄.卷一○.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話說趙州大師有一次在晚上講道場合中說:「今晚為大家回答問題,有需要解說的人請出來。」在座有一位僧人便出來禮拜。大師一看就說:「我原來準備拋磚引玉,哪知引來的是一個土坯。」大師為何如此說,並不清楚,但此處確實引用了「拋磚引玉」的成語。「拋磚引玉」用來比喻自己先發表粗陋的詩文或不成熟的意見,以引出別人的佳作或高論,多用作自謙之詞。亦用於比喻以身作則,引發眾人響應。宋代詩人王令〈答束徽之索〉詩有這兩句:「勉為瓦礫投,幸有金珠...
聖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聖賢所著的經典。指儒家奉為典範的著作。《新唐書.卷五七.藝文志一》:「自孔子在時,方脩明聖經以絀繆異。」《朱子語類.卷一一.讀書法下》:「如解說聖經,一向都不有自家身己,全然虛心,只把他道理自看其是非。」
四通五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四通八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四通八達」原作「四通五達」。秦末辯士酈食其(ㄧˋ ㄐㄧ),在高陽謁見沛公劉邦,談論起天下局勢,席中他提出自己的見解說:「夫陳留,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也。」認為秦國不是輕易可以打敗的,不如先占領陳留,因為陳留不僅是暢達無阻的交通要地,並且積存了不少糧食。而他和陳留縣令熟識,可以幫忙游說。後來「四通八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交通便利。較早的書證如:晉人程本《子華子.晏子問黨》:「且齊之為國也,表海而負嵎,輪廣隈澳,其塗之所出,四通而八達,游士之所湊也。」此外在《抱朴子.外篇.刺驕》:「聞之漢末,諸無行。自相品藻次第,群驕慢傲,不入道檢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