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50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頌於寓規勸於祈福之中。語本《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謂之:『禱』。」唐.孔穎達.正義:「張老因頌寓規,故為頌;文子聞義則服,故為禱。」
嘉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言語與良好的行為。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一折》:「我料賢弟必有嘉言行,教訓老夫咱。」也作「嘉言懿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做好事。《書經.泰誓中》:「我聞吉人為,惟日不足。」漢.孔安國.傳:「言吉人竭日以為。」《初刻拍案驚奇》卷二○:「這本話文,出在空緘記,如今依傳編成演義一回,所以奉勸世人為。」
如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遇見事,惟恐來不及而急忙去做。《論語.季氏》:「見如不及,見不如探湯。」
荀子批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性惡」是荀子人性論的核心思想,其旨在申論人天生本性為惡;唯賴教育,用師法之化,以禮義之道,加治理,始能化性起偽。
  荀子性惡之說實針對孟子性論而發。荀子與孟子雖同為先秦儒家,但是在人性論上的見解卻大相逕庭。「孟子道性,言必稱堯舜」,孟子以「性」指「人心之所同然」、「心之四端」(惻隱、羞惡、是非、辭讓)、不忍人之心等人與生而俱的良知良能,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荀子卻認為「性」是指人與生而俱的生理欲望與心理情緒(參見「化性起偽」),若順性發展,人必趨於惡,〔性惡篇〕說:「人之性惡,其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
改過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正過錯,真心向。參見「改過遷」條。如:「苦勸了這麼久,他終於脫離壞朋友,改過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漢時西域諸國之一,本名樓蘭,昭帝時改名,魏晉因之,在今甘肅省鄯縣東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真實完而美好的境界。如:「這次舉辦的提昇精神生活座談會,是以淨化心靈,追求真美為訴求重點。」
之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積之家指不斷行之家,可使德澤延伸,子孫必蒙福祉。語見〔周易.坤.文言〕:「積之家,必有餘慶。積不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這段話是針對坤卦初六爻辭:「履霜堅冰至」之闡釋。其意為腳踏著地面上的霜,便應該警覺到結冰的季節即將來臨,含有防微杜漸之意。〔文言〕則作更深一層之說明。
  自然界在正常的狀況,其演變是漸進的,先見霜再有堅冰。人世間也是如此,像「臣弒君、子弒父」等大逆不道的事,絕非突然發生的,在此之前若能察知其不忠不孝的跡象,事先防範,就不致釀成大禍。自然的運作,人事的變化,皆有一定的軌跡可尋,可以積小而成大德,使後代子孫,...
能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擅長於以言語或道理來說服別人。如:「他能說道,常常為我們社區向有關單位爭取到很多應有的福利。」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