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以為、認為、料想。如:「我道是誰呢?原來是你來了!」《紅樓夢》第一一六回:「眾人都見他忽笑忽悲,也不解是何意,只道是他的舊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量重量的器具。如:「度量衡」。
衡量輕重,引申為考慮的意思。如:「衡情度理」、「權衡得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敗壞、破壞。如:「沮壞」。《韓非子.二柄》:「妄舉,則事沮不勝。」唐.韓愈〈伯夷頌〉:「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循、沿襲。《文選.張衡.思玄賦》:「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論〉:「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潛藏不露的、幽而不顯的。如:「隱情」、「隱疾」、「隱性」。《晉書.卷七五.王湛傳》:「初有隱德,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為痴。」
背道而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白居易〈為人上宰相書〉(據《全唐文.卷六七四.白居易》引)1>宰相之耳,待天下之耳而後聰也;宰相之目,待天下之目而後明也;宰相之心識,待天下之心識而後能啟發聖神也。然則下取天下耳目心識,上以為天子聰明神聖者,此宰相之本職也,而為匡輔緝熙宣和之道也。若宰相唯以兩耳聽之,兩目視之,一心思之,則朝廷之得失,豈盡知見乎?必不盡也,而況於天下之得失乎?宰相之耳目得聰明乎?必未也,而況於上以為天子聰明聖神乎?然則天下聰明心識,取之豈無其道耶?必有也,在乎知與不知,行與不行耳。噫!自開元2>以來,斯道寖3>衰,鮮能行者。自貞元4>以來,斯道寖微,鮮能知者。豈惟不知乎?不行乎?又將背古道而馳者也。何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如:「有頭無尾」、「獨一無二」。《孫子.軍爭》:「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史記.卷一○三.萬石君傳》:「上以為廉,忠實無他腸,乃拜綰為河間王太傅。」
刻骨銘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報上天。」 02.明.張居正〈考滿謝賚銀幣疏〉:「放踵摩顛,苟利國家而奚惜;銘心鏤骨,惟安社稷以為圖。」 參考詞語︰刻骨鏤心注音︰ㄎㄜˋ ㄍㄨˇ ㄌㄡˋ ㄒ|ㄣ漢語拼音︰kè gǔ lòu xīn釋義︰猶「刻骨銘心」。見「刻骨銘心」條。 01.《西遊記.第八七回》:「雖刻骨鏤心,難報萬一,怎麼就說走路的話!」 參考詞語︰銘心刻骨注音︰ㄇ|ㄥˊ ㄒ|ㄣ ㄎㄜˋ ㄍㄨˇ漢語拼音︰míng xīn kè gǔ釋義︰猶「刻骨銘心」。見「刻骨銘心」條。 01.《水滸傳.第九七回》:「某等不能速來歸順,罪不可逭。反蒙先鋒厚禮,真是銘心刻骨,誓死圖報。」 02.明.楊柔勝《玉環記.第一四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飛黃騰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這首詩,正是韓愈為了勉勵他的兒子韓符能勤奮向學所寫的。在詩中韓愈強調了為學的重要性,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有學問,治學唯勤,不勤勞的話無法有所成就。就好像有兩個小孩,從小一起玩耍嬉戲,還看不出來有什麼差別。後來一個勤學,另一個則否,等到他們都長大成人,勤學的孩子成為人中之龍,不勤學的孩子則庸庸碌碌。於是勤學的孩子仕途得意,如同駿馬飛馳而去,再也看不到他那庸碌不學有如蟾蜍的朋友。後來「飛黃騰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得意於仕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