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寄人籬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齊書.卷四一.張融列傳》融玄義無師法,而神解過人,白黑談論,鮮能抗。永明中,遇疾,為(問)〔門〕律自序曰:「吾文章之體,多為世人所驚,汝可師耳以心,不可使耳為心師也。夫文豈有常體,但以有體為常,政當1>使常有其體。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2>,寄人籬下。」 〔注解〕 (1) 政當:即正當。 (2) 因循:遵循舊習而無所改動。〔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南史.卷三二.張劭列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排斥、絕。《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今賞加無勞,以攜有德;杜黜忠功,以疑眾望。」《南史.卷五.齊本紀.廢帝鬱林王》:「依違杜諫,乃止。」
聲東擊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典.卷一五三.兵六.聲言擊東其實擊西》後漢初,岑彭將兵三萬餘人,南擊秦豐,拔黃郵。豐與其大將蔡宏彭等於鄧,數月不得進。彭夜勒兵馬申令軍中,使明早西擊山都。乃緩所獲虜,令得逃亡歸以告豐。豐即悉其軍西邀彭,彭乃潛兵渡沔水擊其將張陽於河頭山,大破之。從川谷閒伐木開道,直襲黎邱,破諸屯兵。豐聞大驚馳歸救之,彭依東山為營,豐與蔡宏夜攻彭,彭先為之備,出兵逆擊之,豐敗走。
眾望所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無可奈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迫不得已,望洋興嘆,無計可施,無能為力辨似: 「無可奈何」及「望洋興嘆」都有沒有辦法的意思。 「無可奈何」側重於無計可施;「望洋興嘆」側重於能力不足。 無可奈何 望洋興嘆 辨似例句 ○ ㄨ 老爸遇到調皮的妹妹,任他再嚴肅也~。 ㄨ ○ 這件衣服雖然漂亮,但價格實在超出預算太多,我只能對著它~。 「無可奈何」及「迫不得已」都有沒有辦法的意思。 「無可奈何」側重於無能為力;「迫不得已」側重於受逼迫而無法抗。 無可奈何 迫不得已 辨似例句 ○ ㄨ 對於不可抗力的天災,任誰也~啊! ㄨ ○ 在眾人的逼問下,他~,才說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水泄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船,阻塞住河路,自青年舖直到靈口,水洩不通。」 02.《東周列國志.第六七回》:「各姓分守城門,以慶封,防止嚴密,水洩不通。」 參考詞語︰水息不通注音︰ㄕㄨㄟˇ ㄒ|ˊ ㄅㄨˋ ㄊㄨㄥ漢語拼音︰shuǐ xí bù tōng釋義︰猶「水泄不通」。見「水泄不通」條。 01.《西遊記.第七七回》:「只見那過去、未來、見在的三尊佛像與五百阿羅漢、三千揭諦神,佈散左右,把那三個妖王圍住,水息不通。」
以貌取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容貌的美醜作為認識、評斷或任用人材的標準。《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傳.澹臺滅明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鏡花緣》第一八回:「究竟是他受業之師,況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學問豈能懸殊?若以尋常老秀才看待,又是以貌取人了!」也作「以容取人」。
風調雨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雖才力過人,然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3) 太公:太公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年老隱釣山林,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 (4) 五方之神:東西南北中之神。東方之神行屬木,南方之神行屬火,西方之神行屬金,北方之神行屬水,中央方之神行屬土。 (5) 受事:接任辦事。 (6) 殷: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湯始號為...
充耳不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塞住耳朵,裝作沒聽見。※語或本《詩經.邶風.旄丘》鄭玄.箋。後用「充耳不聞」形容絕或不願聽取別人意見。 △「不聞不問」
馬革裹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新息侯。公元四四年,馬援已經五十八歲了,有人勸他應該退休,好好在家安享天年,不要再奔波沙場。但是馬援絕了,並且很豪邁地說:「現在北方還有匈奴、烏桓為患,我正要去肅清他們。身為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死在沙場上,用馬革裹著屍體送回來埋葬,怎麼可以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手中呢?」平定了匈奴、烏桓之後,馬援又前往貴州作戰。當地氣候炎熱,環境惡劣,許多士兵都得了傳染病死去,這位老將軍也身染重疾。但他仍堅持守在前線,不肯離開,最後終於實現了他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的壯志。後來「馬革裹屍」被用來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