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迎神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間以鳴鑼擊鼓及各種化裝遊藝節目迎送神像,沿途表演的習俗。
唯實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唯實論是文藝復興後教育上流行的唯實論的派別之一;另兩派為人文唯實論與感官唯實論。在十六及十七世紀時,有的學者認為教育的重心,應該放在社現實事物、典章制度、事實真相的認識與了解上。因而他們主張學生需要旅遊各地、參觀市集、明瞭社歷史、參訪歷史古跡及名戰場,以培養一個熟悉社實際事務的個人,而不是一味地學習古典語文,對現實社生活毫無認識。一般而言,教育上的唯實論,皆有反對文藝復興運動後人文主義教育實施的色彩;法國學者蒙泰因(M.E. de Montaigne, 1533~1592)為當時社唯實論學者的重要代表人物。
遠來的和尚念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外來的人較受重視、歡迎。如:「老闆抱著遠來的和尚念經的心態,高薪聘請外國顧問,反忽略了基層人員。」也作「遠來的和尚好看經」。
教育社學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社學家是於教育與社學研究中提出一家之言,對教育社學理論的建立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及影響的人物。首先,社學(sociology)一詞為法國的孔德(Auguste Comte)於一八三八年首創,其後英國的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於一八五○年提出〔社靜學〕(Social Statics),對社學的奠基有重大的貢獻,也是往後教育社學研究的基礎。
  其次,最早以系統方式討論社與教育之關係者為美國的華德(Lester F. Ward),在一八八三年出版〔動力社學〕(Dynamic Sociology)一書,以「社動學」(social dynamics)說...
比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較論(social comparison)目錄1 基本概念2 社比較的後果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基本概念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認為社比較論有幾個觀點:相似性假設(similarity hypothesis)所謂人比人氣死人,我們通常和與我們相似的人比較,尤其在評估自我表現時特別真切,但在評估意見時則
效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效率的說法,是由社效率學派所提出,認為學校應該為社培養有用人才。
  教育和工作間關係的規範性論點主要有二:其一,強調學校的主要功能是儲備適量而且具有合適技能及行為的勞工以供應生產系統所需,此即謂學校應符合「社效率」設計,為經濟體系儲備人力,學校教育是否成功的準則為學校所訓練出來的人力是否符合企業的需求,因此學校的課程及入學資格的規劃必須基於以上假設發展,換言之,教育體系必須符合生產體系的用人需求,教育規劃和執行的準則在於確實反映工作場所的需要。其二則持完全相反的論點,認為學校應提供道德教育,不必考慮工作場所的需求,此派的代表人物為杜威(John Dewey)。他認為藉...
雞尾酒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雞尾酒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是指人的一種聽力選擇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談話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對話或噪音。該效應揭示了人類聽覺系統中令人驚奇的能力,使我們可以在噪聲中談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是生物作為集體活動中的個體或作為社的成員,群聚活動時所呈現出有利於集體和社發展的特性。也稱為「社交性」、「群性」。
2.任何為了自身需要而發展的社交往或社互動過程。
〔社距離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距離量表〕是鮑加都斯(E.S. Bogardus)所設計,原本是用以測量個人對各個不同民族、國籍、宗教、社經地位者的態度差異,經修改後可作為測量學生在班級團體中,與群眾疏遠或接近的情形,了解所有學生的人緣、人際關係,作為評量及輔導之依據,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其實施方法如下。
  1.製作表格:先印妥如下之表格,並填上全班學生的姓名。
  
  2.填表方法
  (1)表中五個選項的意義不同,分別表示人際關係的遠近,也就是表示你希望和班上各個同學所保有的關係。
  (2)衡量一下你和班上各個同學的交往情形,在五個選項中選「ˇ」一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聚合眾人商議。《後漢書.卷一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齊武王縯》:「諸將議立劉氏,以從人望。」《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僖宗使宰相議。」
2.有組織的商議事情的集。如:「訓導議」、「校務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