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家庭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長對子女一切行為的教導。如:「家庭教育對兒童的影響十分深遠。」
教育基本法〕(日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教育基本法〕為教育法律之一,為教育之根本大法;基於日本憲法之精神,明示日本之教育目的及基本方針與政策,可謂日本的教育憲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於一九四六年公布憲法,確立民主政治制度,揚棄過去的軍國主義及神道精神。為使教育能配合民主憲政的實施,日本政府乃於次年(1947)制頒〔教育基本法〕,依憲法之精神,明示教育的目的與方針,以取代一八九○年以來日本國家主義教育之唯一依據的〔教育敕語〕,而成為民主教育的憲章。〔教育基本法〕除前文及附則外,全文共計有十一條條文,分別就下列事項加以規定:教育目的、教育方針、教育機會均等、義務教育、男女共學、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政治教...
美國職業教育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職業教育制度為美國整個教育計畫中的一部分,其目的在於培養經濟、社會、情感、生理及知識等各方面均有優異能力表現的美國公民,並且使個人能獲得就業能力。基本上,美國職業教育的施教對象,為已經就業及準備就業之人民。其施教方式則可概分為兩大類:一為全時職業教育,為採設置日間中等學校方式,其對象為準備就業之青年。另為職業補習教育,採夜間及其他適當時間教育方式,對象為校外就業及失業之青年與成人。
  在美國職業教育的歷史發展方面,美國早期對於職業教育並不重視,其主要原因在於當時大部分技工均由歐洲移民擔任,少部分則由學徒制度(apprenticeship)培養,並無設立職業學校的需要。美國舊...
  成果導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源自一九八○年代中期美國有幾個州開始推展,旋即在九○年代初期成為美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與方案,也推廣到澳洲、南非、香港等地區實施。OBE的推動促使學校教育更重視學生學習成果,並要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全權負責,但可能因為理念上的爭議、受到誤解或實施遇到障礙,這股風潮並未延續到廿一世紀,儘管如此,成果導向教育的理念及實務仍有值得我國教育界參考之處,尤其OBE特別重視的標準本位成就測驗(standards-based assessment),至今仍然盛行不衰。   美國學者William G. Spady在1981年率先提出...
李坤崇(2009)。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86,頁39-58。
教育責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責任指學校中教師的教學或訓育,及教育行政機關的任何措施,都應該是透過理智思慮後發乎教師或行政機構自由意志而抉擇的行為,也因此應該承擔起行為的責任。
  責任是倫理學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任何具有獨立自主人格者都應為其行為負責。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在其〔尼高邁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曾以為道德行為成立的主要條件在於行為者必須要認識其作為者為何;在認識之後還要訴諸於理智的抉擇,且抉擇是為行為本身,而非基於外在條件;同時在抉擇之後仍須繼之以反覆的行動。亞里斯多德強調,凡是由於外力的逼迫或心智不清所產生的行為,在道德上不應...
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安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閉症兒童的教育安置宋維村在《自閉症兒童輔導手冊》一書中指出,學齡前經過矯治的自閉症兒童,有20%可以到普通班就讀,但仍然需要額外的協助,另有30%自閉症兒童其學習能力無法適應普通班學習,但可以在輕度智能障礙班就讀,其餘50%的自閉症兒童則必須安置在自閉症特殊班或其他教養機構就讀,安置在特殊班或其他教養機構的教育矯治目標以自我照顧及促進個人生存能力為主。自閉症兒童的安置方式大致上可分下列二類:目錄1 一、普通班2 二、補救教學3 三、巡迴輔導4 關...
教育領導之基本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領導之基本模式(The basic model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檢視相關文獻,歷來相對於教育領導所產生之模式已有一定數量與複雜度。其多半以領導者、追隨者、脈絡三者間的動態互動,與產生之成果形成基本的領導歷程。不揣淺漏,本書以教育領導研究之角度,將
華德福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起源於德國,其教育內涵來自對孩子精神本質的了解。認為孩子的生命及命運不應侷限在肉體的生與死之間,在此理念下,其教育目標著眼於幫助孩子開展其成長的潛能,並在生命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教育方式兼重兒童觸覺、思考力、感情、意志力的培養。在幼稚園階段強調意志力與做事的...
人格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養成被教育者的完整人格為目的的教育理想,稱為「人格教育」。
教育認識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認識論係指對於教育過程中知識問題作探討的學科,為教育哲學中一個重要範疇。教育活動是一種價值傳遞與創造的活動,而認知或知識的價值也與其他道德、美藝、功利、宗教及生活等價值一樣,都是教育活動所追求的人生價值類型之一。但是認知的活動,在一切教育材料或教育活動中實有其獨特的類型可資識別,是以將教育認識論獨立為一門學科,一方面可以合於當前知識專精分化的要求,另方面也可進一步擴充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充實教育學研究的內容。
  關於知識問題的探討,在哲學上稱之為「知識論」(Epistemology)或「認識論」,認識論可說是一門研析知識的性質、範圍及確實性的學問。所討論的問題包括人類的認識是...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