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27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紅衣(李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畫曾入選日本第三回文展,是李梅早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台灣新民報曾將本畫印成年曆。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能入選該項展出的台籍人士,總共不過四位而已,這在早期本省人的心目中,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此件作品的草稿素描,都完整的保留下來。由這些資料中,可見作者在一個畫題表達及構思上的審慎用心。
寧靜的村落(李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年的風景習作,地點已無法確知。畫面氣氛甜美、色調豐富,層層可見刻意經營的痕跡,顯示作者摸索的態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作的畫布是作者父親經營的碾米廠「今盛發」號的麻布袋,反應早期畫材的得之不易與習畫者的艱辛。
台灣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介: 褐色叢鶯棲於山區海拔1000~2400公尺間林緣或開曠地區之濃密草叢中,族群數量頗普遍。在臺灣的繁殖期為5~7月,每窩產蛋2枚,蛋白色,有赤紫色和灰紫色污斑,污斑在鈍端形成圓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漆科漆屬,落葉喬木。奇數羽狀複葉,小葉八至十三枚,卵形或橢圓形。圓錐花序,花小,黃綠色。果序懸垂,核果扁圓形。自皮取出汁液,製成生漆,可做塗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表皮。如:「這隻蟲的顏色和皮的顏色差不多,這就是保護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81~1936)字豫才,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曾到日本學醫,後致力文學,享譽文壇,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校。著有《阿Q正傳》、《吶喊》、《徬徨》、《中國小說史略》等。
袋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ndrolagus matschiei (Forster and Rothschild, 1907)
頭軀幹長52~81公分,尾長40.8~93.5公分,體重6.5~14.5公斤,背部為紅褐色,臉、腹、腳為鮮黃色,尾大致為黃色,腹部毛色較淺;前後肢幾乎等長,腳大,腳底有墊與粗皮,有些趾甲為鉤狀,尾長、毛厚,無法捲握,但有平衡功能。
新幾內亞東部與附近島嶼。
主要棲息於1,000~3,000公尺的山區雨林,悽性,在間活動相當靈活,可跳到9公尺外的上,也可從18公尺的高度,跳到地面而不會受傷;白天夜間都會活動,但白天多在上休息;食物以葉、果實為主,似乎終年可生殖,懷孕期約32天,一胎1隻,約305天離開育兒袋,408天斷奶,圈養壽命可達23年10個月。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袋鼠目(Order Diprotodontia)
袋鼠科 (Family Macropodidae)
剖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種狀資料結構,用以表示一語法規則的組成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根。《後漢書.卷六三.李固傳》:「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絜,猶叩本,百枝皆動。」
2.奠定根基。《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不以繁華時本,即色衰愛弛後,雖欲開一語,尚可得乎?」唐.韓愈〈平淮西碑〉:「蔡帥之庭授,於今五十年,傳三姓四將,其本堅,兵利卒頑,不與他等。」
鳳頭鸚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robosciger aterrimus
體長50~63公分,是所有鳳頭鸚鵡中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澳洲鸚鵡裡最大的一種。雄鳥體型略大於雌鳥。頭部具有頭冠,喙和腳皆為灰色,上喙基部的蠟膜黑色,眼睛下方具紅色斑紋;身體其他部分為灰黑色。
共3亞種,分布於新幾內亞和其附近的小島嶼及澳洲東北部。
棲息於熱帶雨林和疏林的交界,海拔750公尺以下的低地。非繁殖期時會成小群一起覓食。繁殖期開始前,會先行配對並建立繁殖領域,雄鳥求偶時會用腳抓一根木棍,連續敲打幹製造響亮的鼓聲。繁殖期8月至次年2月。巢築於洞裡,多在雨林邊緣的開闊地,尤其是長在陡坡上的木。每窩僅產1個卵,雌鳥單獨孵卵。配對成鳥會連續利用同一個巢好幾年。棕鳳頭鸚鵡的族群因為人為的獵捕(作為籠中鳥用)和棲地遭受破壞的影響受到很大的威脅。
鳥綱(Class Aves)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鳳頭鸚鵡科 (Family Cacatuid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