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6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2.282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雷德爾華田保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雷德爾華田保模式係處理團體行為的技巧,由美國威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教授雷德爾(Fritz Redl)和華田保(William Wattenberg, 1911~)兩人於一九八一年提出。他們認為團體行為不同於個人行為,在教室團體內,心理社會力對學生行為的影響更大,因而提出此項特殊的訓導技巧,用以處理學生日常生活的行為問題,並維持教室的秩序,增進學生的情緒發展。
  雷德爾華田保模式的主要概念如下:
  1.人們在團體中所表現的行為異於單獨時的行為。團體期望可能影響個人的行為,同時個人行為也會影響團體。因此,身為教師者必須知道團體...
天性養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性養育二者有所不同,天性是指受教者先天的本性,而養育則指受教者後天所受的教養。兩者孰為重要,在教育史上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老問題,因為它牽涉到心靈(mind)如何獲得新觀念的問題,又人的「學習」問題有關,故益形複雜。
  本性養育問題在教育史上最早的形式,是以思辯性及哲學性的方式出現;柏拉圖(Plato, 427~347 B.C.)似乎是最早提出「心靈如何學習」此一間題的學者之一。面對自古以來即存在的古老問題:「德可教嗎?」(Can virtue be taught?)柏拉圖看到了兩種解決方式:一是將德視為諸神的恩賜,一是將德看為可以經由教育而獲得的某種行為;就是將德看作內在...
  由肯特(Allen Kent)藍寇爾(Harold Lancour)擔任主編的〔圖書館學資訊科學百科全書〕原計畫是預定出版18冊,後經數次修訂,在1968至1983年間共完成35冊。全套書依條目(Article)之字母順序排列介紹,每一條目均附有參考書目,最後一冊為分析索引(Analytical Index)以利檢索。由於全書出版耗時16年,故完成後便接續出版補充本(Supplement)以更新原有之內容並增入最新之條目,截至1991年止,共出版至第48冊,其中第46-47兩冊為1-45冊之分析索引。
  〔圖書館學資訊科學百科全書〕歷經相當時間的籌備,除有32位著名的圖書...
心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處境和心意相違背。見「事願違」條。01.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五.書簡二.保田宗雪書七首之七》:「□思日夕造府,敬聆大教,奈何境心違。」與願違"> 
拉丁經院學派術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丁經院學派術語主要指西方哲學史中教父哲學(patristic philosophy)、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和湯瑪斯主義(Thomism)等經院學派有關的哲學術語,由於拉丁文為當時學者所使用的語文,故名之「拉丁經院學派術語」。雖然經院學派中,有時因用語繁複支離,而被部分學者認為只注重雕蟲小技的邏輯推論,對科學真知的獲得並無助益,因之亦稱「煩瑣學派」。從哲學史的角度言,不論拉丁經院學派術語的思辨價值(speculative value)如何,其對於區分(distinctions)方法的精巧運用,在哲學語言的發展歷史上仍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
民更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民改革更新。《漢書.卷六.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鑒新。其赦天下,民更始。」《宋史.卷四三八.儒林傳八.李心傳傳》:「陛下所宜諸大臣掃除亂政,民更始,以為消惡運、迎善祥之計。」
願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不從心之意。見「事願違」條。01.宋.王安石〈辭赴闕第三狀〉:「雖欲扶伏奔走闕庭,而力願違,不能自強。」與心違"> 
  紐約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簡稱SUNY)水牛城分校(Buffalo)資訊圖書館學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tudies,簡稱SILS)成立於1966年秋,該學院在1966-1967及1967-1968兩學年為預備階段,當時很多SUNY在Geneseo學院(College of Geneseo)的學生開始在水牛城推廣班(Buffalo Extension Program)上圖書館學課程,至1968年秋新課程完成才開始第一年的正式運作,1972年6月獲得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 Librar...
教育藝術的巔峰經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巔峰經驗是馬士洛(A. Maslow, 1908~1970)描述的一種心理狀況。在這種狀況中喜悅興奮達到極點,一方面猶如登上世界最高峰般,可以「步上青天摘明月」,一方面又如倘佯於水晶宮中,美妙而深不見底。馬氏描述人格發展達到「自我實現」的地步是指在豁然貫通人的價值,喜於自己的成就時的一種感受;近似我國所傳聖賢的心境:洞徹道理,通觀宇宙萬物人生,本身有確切不移的立身行事原則,俯仰無愧,自感安適而喜悅。不過馬氏所描述的還未達到這種聖賢境界,因此西方觀念中尚少如此人格的說法。
  由於馬士洛的說法,美國心理學界除實驗心理學者認為無法依馬士洛之說做實驗觀察之外,也有些心理學家從事調查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增加額外電路,僅藉一些邏輯閘輸出線的簡單連接來達成的〝〞功能。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