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識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熟讀詩書,通曉禮節。比喻人有學識與教養。《野叟曝言》第五八回:「此乃罪臣家屬,籍沒入官,姓木名難兒,溫柔賢淑,識禮書,兼通數學。」也作「書達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那裡道。意謂不道。《文明小史》第一五回:「豈外面北風甚大,冷不可言,依舊縮了進來。」
灼見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確的見解。如:「他對問題的灼見真,令人佩服。」也作「真灼見」。
足者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足者富是說足的人常自覺有餘,無匱乏之感,是真正的富足。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老子認為富裕與貧窮固然在客觀是兩種相反的經濟情況,同時也是主觀的心理感受,貧與富並沒有絕對的標準,都是在比較之下的判斷:和比自己多的人相比,就顯得自己所有的少;和比自己少的人相比,自己就多了。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小康之家比起億萬富豪就覺得自己貧,不過和一無所有的人比就算是富。人常常貪心不足,有了還想要更多。欲壑難填的人永遠無法滿足,因為「多」並沒有一定的數量,只要心理上老覺得還「不夠」,永遠就是不足。相對地容易足的人即使簞食瓢飲,也能自得其樂,心理上也就總是富足。「足」、「止」(參見「足不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彼此相交而能相互了解。《楚辭.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文選.李陵.答蘇武書》:「人之相,貴相心。」
2.心的朋友。《警世通言.卷八.崔待詔生死冤家》:「在一個酒肆與三、四個相,方纔吃得數盃,則聽得街上鬧吵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我稔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福惠全書.卷二.蒞任部.關防告示》:「不愛一錢,諒為朋舊所稔。」
,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除了老天與當事人外,其他人一概不。語本《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君,君不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者。』震曰:『天,神,我,子。何謂無!』密愧而出。」後人用以比喻事情極機密。元.楊文奎《兒女團圓》第二折:「我叮囑他這樁事,則除是天,你。」
的欲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早認為人有求的欲望的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認為人有、情、意,而把識的追求擺在第一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受其影響,認為人類學的研究,要從、情、意入手,並認為研究人類學可以獲得世界識。到了現代,瑞士教育人類學家波特曼(Adolf Portmann)對於教育人類學的研究,主張人的表象,最重要的是人有求的欲望,而求的欲望也是人的進化的根源。
  波特曼認為求的欲望成為人的改變的前提,因為在原始時,他的創造是基於好奇,又由於好奇而創造了新的社會形式;在新的社會形式中,人有新的生活形式...
覺記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覺記憶目錄1 理論原則2 直覺與記憶3 專心是記憶的第一步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理論原則覺記憶是一個暫時儲存刺激使產生覺分析的起始系統。覺就是我們賦予所感覺到的基本資訊一個特定的意義。意義則是由客觀的事實與我們已有的識...
識構成興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所著〔識與人類興趣〕(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一書之主要目的,在於重新探討理論與實踐、理性與解放間的差距。以人類識構成興趣,奠定了溝通行動理論之初基。
  哈伯瑪斯一方面反省馬克斯唯物論的實際社會觀,另一方面深思康德之超驗理性,提出一個辯證的「合」與「準先驗」(quasi-transcendental)以闡述人類生活中超驗功能。哈伯瑪斯所謂超驗功能是指構成人類先驗識部分,即人類用以組織其經驗的認興趣。此興趣可以確切地反應人類生活。因為此興趣乃植基於人類理性行動、自我反省與自我決定的能力上。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