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3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595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眼光、能體察人的品性或才能。《書經.皋陶謨》:「人則哲,能官人。」《三國演義》第一五回:「恰到日中,太史慈引一千餘眾到寨。孫策大喜,眾皆服策之人。」
往鑒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瞭過去發生的事情,拿來當作今日的鑒鏡。明.無名氏《太平宴.頭折》:「往鑒今,驅曹蕩吳,非同小可也。」
行為改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期服膺行為主義的學者,採古典制約學習或操作制約學習理論來解釋學習歷程或行為的養成;由簡單的行為動作到複雜的行為表現,均強調機械式的刺激反應的聯結,而且有賴外在的增強作用來配合。行為主義的這種機械觀受到許多嚴厲的批評,於是促使行為主義的蛻變,由原來的S-R改為S-O-R,亦即開始注意到個體內在的歷程或內在的因素。在應用行為分析領域中經常使用的行為改變技術,也隨著改變,不再忽略認的因素。因為新近的認論學者認為,「個體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不合理的思考信念是構成個體情緒困擾的主因」,因此認因素對行為改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要導正不當的行為習慣,不但要由行為改變...
何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曉得什麼原因。《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八:「卻是這件事,偏是天下一等聰明的,要落在圈套里,不何故?」
人之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識別、拔擢人才的眼光及本領。《後漢書.卷六四.吳祐傳》:「功曹以祐倨,請黜之。太守曰:『吳季英有人之明,卿且勿言。』」《舊唐書.卷一三九.陸贄傳》:「雖懷竊位之懼,且乏人之明,自揣庸虛,終難上報。」也作「人之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洞悉事物萌發之初的徵兆,並能預其後來發展的顯著結果。《易經.繫辭下》:「君子彰,剛。」南朝梁.元帝〈法寶聯璧序〉:「相兼二八,彰;將稱四七,如貔如虎。」也作「微」、「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楊震任太守時,昌邑縣令王密夜間送十斤黃金予楊,謂深夜無人曉。楊震回答:「天、神、我、子,何謂無!」不接受王密饋贈。見《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隋書.卷四七.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
不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唯心的認識論。認為除了感覺之外的世界是無法認識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受人賞識而被優待或重用。《北史.卷二六.宋隱傳》:「帝稱善者久之,因是大被遇,賜名為弁,意取弁和獻玉,楚王不寶之也。」
觀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察過去的事實,便能推未來可能的變化。語本《列子.說符》:「是以聖人見出以入,觀往以來,此其所以先之理也。」也作「鑑往來」。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