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32.470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機的期望價值理論是源自於社會認知論,此理論是由Eccles和Wigfield所提出,認為成就動機來自於個體對工作任務的期望與價值,並影響個體成就行為的選擇、堅持與表現。也就是學習者之所以願意投入學習,主要是對成功的期望與對學習的價值而定。當學習者期望能夠成功完成任務,且學習任務是有價值,他們就會主動投入並會堅持與努力學習。   在期望方面,「期望」是指對自身的能力與成功的預期想法,預期「個體在目前、近期或未來工作中有何種表現」所持有之評估。一個成功期望高的人相信自己在即將發生的事件或未來工作中能獲得好的表現。同時「期望」也涵蓋個人的能力知覺,指個人對目前工作能力自我評估,當評估自我能力...
Eccles, J. S.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pp. 75-146). San Francisco: Freeman.
Wigfield, A., Eccles, J. S. (2000).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68...
價值中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價值中立是指對各種價值不偏不倚的態度,以求達到客觀的要求。這是很難達到的境界,可是人文社會科學在以自然科學為典範後,運用量化的實證研究時,同時要求研究者應採價值中立的態度,以期任何人做研究應會有同樣的結果。在表面上,這是當時所謂科學的態度,就如 「意見」與「知識」的區分,前者為主觀,後者為客觀。價值中立也就變成是求得客觀知識的先決條件。
  為了達到價值中立的立場,必須找到一個客觀的標準,因此乃從各種定義中找出「操作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為客觀標準;並且以大量的樣本,用量化的方式來處理。當大量的樣本不易取得時,就以隨機抽樣等方式來代替。在這過程中...
民主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主價值(democratic value)民主如教育,均屬本質爭議性的概念,甚難作一清晰明確的界定。如果從民主亦為一種社會建構的概念來看,民主社會除需有健全良善的政府機關、反映民意的各類議會、百家齊放的言論自由等必要的機制外,尚須使民眾得以展開自身的理性能力,透過教育設施的傳道授業,以及公共輿論的溝通協商,獲致相當程度的共識,用以培養道德原則。然而,不論是否為必要機制的運作,或是理性能力的開展,或是道德原則的養成,皆須以民主社會中堅實穩固的價值為...
價值澄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價值澄清為情意領域的教學方法之一;強調教導學生一系列價值形成的過程,以預先設計之活動,協助學生反省、分析其信念、情感與行為,以便發現或形成其個人價值觀。
  一九五七年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拉斯(Louis Raths)首先使用價值澄清法,到一九六六年拉斯與人合著的〔價值與教學〕(Values and Teaching)出版後,價值澄清法才漸受重視。
  拉斯認為價值形成的過程須經過三階段七個步驟。
  1.選擇(choosing)
  (1)自由的選擇:經強迫灌輸而形成的價值,僅能影響表面行為,一旦脫離權威的束縛便失去效力。而經由個人自由選擇後產生的價值...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係長久以來人文主義學者作為評量課程價值的標準。在身心二元論中,認為感官困於物性,而心靈則由於其非物質性與精神性而受到重視。因此,心靈學科用文法、修辭與邏輯等三藝,比需經由感官才能學到的學科如科學及技藝等,較具價值
  十七世紀以來,由於現代科學的蓬勃發展,使衡量學科價值的規準也有所修正。第一位以功利學說將學科價值做等級排列的學者,為英人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斯賓塞發表的論文〔什麼知識最有價值?〕刊登於一八五七年的〔西敏寺〕(Westminster)雜誌,該文受英國功利主義之影響,並且接受達爾文進化論的主張,而將有助...
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學理研究宇宙間一切對象的價值,如真理價值、道德價值、藝術價值及宗教價值等真、善、美、聖四大價值
自我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我價值是指一個人在從事某件工作時,對其成敗經驗的看法。一個人在成功或失敗時,自我價值會影響其成功歸因和社會比較的動機。有些學者指出自我價值是工作表現的媒介。當一個人認為工作是對其能力的測量時,如覺得成功的概率不大,就不太努力。此外亦有學者發現,如有一個工作目標對某人而言相當重要,但他卻失敗了,以後就不會再努力。反之若是某個人重視的是改進表現及精熟技巧,即使未能達到目標,也不會降低努力的動機。
  一般認為學習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和自我威脅都是對失敗的反應,這兩者對於後續的工作表現會有不好的影響。米勒(A. Miller)和克來恩(J.S. Klei...
價值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價值理論目錄1 前言2 定義3 價值論的前提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在哲學探討的過程中,我們常會探討到”價值”的問題,此處所言之價值並沒有實際的數字,不等同於所謂的價格,他只探究所謂的相對價值,也就是哪個比較高,也就是在一不同...
內在價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extrinsic value)相對,指屬於一件事物或一個行動本身的價值,其價值的存在,不依賴別的事物或行動結果。例如一個人去做一件事情的目的,就是在於做這件事,而不是由於做完這件事會用何如何,亦即做這件事本身是好的,其價值不假外求。
  在哲學討論及日常生活中,哲學家和一般人會認為具有內在價值的事物或活動,比僅具外在價值的事物或活動的價值高。根據這樣的觀點,教育內容就應以其有內在價值的活動為主。
  在教育哲學的討論中,有關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議題環繞在兩方面:一是什麼樣的教育活動才是有內在價值的活動,另一是為什麼具有內在價值的教育活動就應...
價值分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價值分析法與價值澄清、道德認知發展模式,具不同的路線;價值分析法更關切如何幫助學生蒐集並評估涉入價值判斷的事實。價值分析主要在區分兩個概念:價值標準(value criterion)與價值原則(value principle):前者將價值賦予某一類情境,給予事實一個價碼(valence)決定某一事實是否有正或負評價,評價者必須權衡諸事實再作決定,所以評價者的判斷可能隱含某些原則,這些複雜原則在做決定過程中浮現出來,反映價值分析的結果,而非其決斷的歷程。所以真正進入價值判斷之脈絡中者,是價值標準而非價值原則,每一價值標準提供了價值對象之一方面的評價基礎,給予正或負的價碼。價值原則則用於價值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