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冥頑不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憲宗時,韓愈因建議皇帝不要迎佛骨,被貶任潮州刺史。韓愈到了潮州後,關心民間疾苦,深受人民愛戴。那時,潮州鱷魚為患,傷害人畜。韓愈知道後,寫了一篇〈祭鱷魚文〉,列舉鱷魚殘害老百姓的罪狀,告知鱷魚,牠們的行徑已經危害到百姓,勸鱷魚們即日起搬遷。如果約定的時間到了,鱷魚還不搬遷,那就證明牠們冥頑不靈,韓愈要派大批人馬,用強弓毒矢將鱷魚殺掉。據說,數日後鱷魚集體搬離,潮州再無鱷魚為患。後來「冥頑不靈」被用來指愚昧頑固而不通靈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表示列舉事物的區隔。[例]鴨是鴨,鵝是鵝,別弄混了。
數典忘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典,典故。「數典忘祖」指列舉典故來論說事情,卻反而將自己祖先掌管典籍這件事給忘了。語出《左傳.昭公十五年》。後用「數典忘祖」比喻人忘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示選擇或列舉。如:「或是」、「或者」、「喜或怒」、「哀或樂」、「去或不去?」《新唐書.卷九七.魏徵傳》:「今之刑賞,或由喜怒,或出好惡。」《三國演義》第三七回:「或駕小舟游於江湖之中;或訪僧道於山嶺之上;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樂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用於數詞之後,表列舉。如:「一來念他初犯,二來念他年輕,此次暫且饒了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陳述、報告、列舉。如:「知名不具」。《宋史.卷三八四.梁克家傳》:「上欣納,因命條具風俗之弊。克家列四條。」
舉一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指列舉一例而能曉喻其他各事。宋.朱熹〈答胡伯逢書〉:「則夫告往知來,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者皆適,所以重得罪於聖人矣。」
志同道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志同道合」原作「道同志合」。《論衡》是漢代王充所作,〈逢遇〉篇主旨在說想要在政治上一帆風順,要有好時機,遇到一個提拔自己的人,才高行潔,不保證能夠當官。王充列舉虞舜、許由二人,都是唐堯時的聖人,但虞舜繼承帝統,許由卻遁入山林;太公、伯夷二人,都是周朝時的賢人,但太公受封,而伯夷卻餓死首陽山下。雖然都是聖者賢人,彼此理想、志趣一致,但是同中有異,合中有離,人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欲僥倖於「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鹵滅裂,而終不能有所發明也。 〔注解〕 (1) 舉一而三反:指列舉一例而能曉喻其餘各事。見「舉一反三」。 (2) 聞一而知十:形容人稟賦聰敏,領悟力、類推力強。見「聞一知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表類數之詞:(1)表複數。如:「我等」、「爾等」、「一干人等」、「紐約、倫敦、東京等世界金融中心。」(2)表列舉不盡。如:「我每天單是孩子的事都忙昏了,其他如廚房等等的事就更不用說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