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未。《荀子.正名》:「志輕理而不重物者,無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內憂者,無之有也。」唐.杜甫〈丹青引〉:「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口誅筆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四二之四.昭公》:「夫《春秋》為天下之無王作,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生人之道絕矣。故不得已而作《春秋》,汲汲乎別嫌明微,正名定分。……口誅筆伐,猶望人心懾於大義而不敢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重複、累積。《荀子.正名》:「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後漢書.卷七八.宦者傳.呂強傳》:「重金兼紫,相繼為蕃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鹽味。如:「酸甜苦辣鹹」。《荀子.正名》:「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
約定俗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名稱或法則,經人倡導,而成為社會習用或公認者。《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手足無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峙不下,盡失其應有的風度。在這種情形下,孔子自然不願為一個名不正、言不順的君主效力。他向子路陳述「正名」的道理,說:「名分不正,所說的話就不合道理;說的話不合道理,事情就做不成;事情都做不成,當然安上治民的禮、移風易俗的樂就無法產生;禮樂不能產生,刑罰就因失去依據而不能輕重適中;刑罰失當,人民舉手投足都容易犯錯,就會惶恐終日,不知如何安放手腳。」孔子所講的此一席話,見於《論語.子路》。後來「手足無措」這句成語,就從孔子所說的「民無所錯其手足」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不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通「悟」,覺悟。〔參考資料〕 《論語.子路》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9.人除正名以外的其他字號。《醒世恆言.卷七.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高贊)接口就問說:『此位就是令親顏大官人?前日不曾問得貴表。』錢青道:『年幼無表。』」
名不副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不副實」典源作「名實不副」。「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不能互相配合,那就是「名不副實」了。古人十分重視「名」、「實」的重要性,如《論語.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又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就是孔子強調要辨正名義,使名實相符,如此一來,做事才會成功。在所引典源《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中,王莽為了篡奪漢室,所以千方百計地為自己鋪路。他任宰衡、太傅、大司馬,先掌握朝中的實權。但是有實權,而無名義,容易遭人非議。所以他上書太后,認為自己身為宰相,統領朝廷百官,卻沒有象徵身分的印信,顯得名實不副,因此請太后授他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五味之一。似黃連、膽汁的味道,與「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鹹、淡、辛、酸,奇味以口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