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3.19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少不更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定是有原因的。」周顗(ㄧˇ)則回答:「君少年未更事(你年紀輕,閱歷不足)。要知道不是所有君王都能如堯舜般聖明,即使犯錯也是在所難免,為人臣者豈能因此就犯上作亂!」後來王敦雖然叛變失敗,但仍握有權勢,耿直的周顗開罪了他,於是被捕。在被押解赴刑場途中,經過帝王祖廟,周顗破口大罵說:「王敦這個奸臣使國家傾危,生民塗炭,希望上天顯靈,讓他早點遭到報應!」話還沒說完,衙役便用戟(ㄐㄧˇ)搗得他滿口是血,但周顗並未顯露畏懼之色,仍從容自若地受刑。「君少年未更事」一語,後來濃縮成「少不更事」,用來形容年紀輕,閱歷淺薄。而「更事」一詞在晉朝之前已見於文獻。據《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記載,曹操曾對人說:...
一日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哲學家莊子曾經寫了一篇〈秋水〉來說明萬物齊一的道理,裡頭舉了許多例子:同樣是禪讓天下,堯舜就能稱帝,而之、噲(ㄎㄨㄞˋ)就被滅亡;同樣是用兵爭天下,湯武就能稱王,而白公就失敗。可見「禪讓而稱帝」、「兵爭而稱王」,因時而變,不能作為為常態來看。又例如:大屋的梁柱可以取來衝撞城門,但卻無法用來填充小孔穴,這是因為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功用。騏驥(ㄑㄧˊ ㄐㄧˋ)和驊騮(ㄏㄨㄚˊ ㄌㄧㄡˊ)都是千里馬,一日可跑千里之遠,但要他們捕捉老鼠卻就不如野貓,這是因為千里馬與野貓專長不同的技藝。貓頭鷹在黑夜裡可以抓到微小的跳蚤,看到細小的毫毛,但一到白天,即使張大眼睛也看不到龐大的山丘,這是因為他特有的性能。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遵循。《說文解字.辵部》:「述,循也。」《漢書.卷三○.藝文志》:「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唐.顏師古.注:「述,修也。言以堯舜為本始而遵修之。」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8篇《尚書》,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成,稱為《今文尚書》。《尚書》的稱謂中“尚”便指“上古”,記載上起堯舜,下至東周,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基本內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內容的記錄。漢武帝末年。魯共王拆除孔子的舊宅,從牆壁夾層中得到用秦代以前的大篆(籀文)寫成的《尚書》,稱為《古文尚書》,除與《今文尚書》相同的28篇外,多出16篇。西晉後,《尚書》全部散佚。東晉時梅賾獻《孔傳古文尚書》,包括與《今文尚書》相同的28篇(但析為33篇)和另外25篇,遂流傳至今。現認為《孔傳古文尚書》是偽書。李民,尚書譯注,上海古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才德出眾的人。如:「群英大會」。《荀子.正論》:「堯舜者,天下之英也。」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收甚希世之英,以為清朝之寶。」
絕無僅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少。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
普天同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什麼?」郭淮回答說:「我聽說五帝時代,以德教導人民,到了禹時,政績衰敗,才開始用刑法。今天我正逢像堯舜一樣,以德教民的盛世,所以知道不會像防風氏一樣被殺。」文帝聽了很高興,提拔他為雍州刺史,封射陽亭侯。後來「普天同慶」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溥天同慶」演變而出,用來指全天下的人共同慶祝。
繼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嗣往開來注音︰ㄙˋ ㄨㄤˇ ㄎㄞ ㄌㄞˊ漢語拼音︰sì wǎng kāi lái釋義︰猶「繼往開來」。見「繼往開來」條。 01.宋.魏了翁〈簡州四先生祠堂記〉:「逮伊、洛諸儒,先奮乎千載之下,倡明此理,則士往往驚怪,以是為一家之學;不知堯舜三代之相傳,孔顏曾孟之所事,固未嘗外此,諸儒先特表而出之,以嗣往開來耳。」 參考詞語︰紹往開來注音︰ㄕㄠˋ ㄨㄤˇ ㄎㄞ ㄌㄞˊ漢語拼音︰shào wǎng kāi lái釋義︰猶「繼往開來」。見「繼往開來」條。 01.明.李開先〈涇野呂亞卿傳〉:「先生所著,……足以闡經翼聖,紹往開來。」
同流合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意思即是鄉愿並非沒有缺點的好人,而是他們善於偽裝,討好眾人。看似老實忠厚,其實並非如此,因此為「德之賊」。其中「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兩句就是指鄉愿懂得順從環境潮流,迎合眾人。後來這兩句合併截取出「同流合汙」這句成語,從典源中隨世浮沉之意,引申用來指跟壞人一起做壞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宗仰、效法。《戰國策.韓策二》:「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漢書.卷三○.藝文志》:「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