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玩物喪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宋史.卷四二八.道學列傳二.李侗》:「讀書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則凡聖賢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進矣。若直求之文字,以資誦說,其不為玩物喪志者幾希。」
金科玉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完善嚴密的法律條文。後比喻不可變更的信條。《歧路燈》第一○三回:「他把他家裡那種種可笑規矩,看成聖賢的金科玉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或是古人這句話是有所為而言的,後人就奉了他做金科玉律,豈不是誤盡了天下女子嗎?」也作「金科玉條」、「玉律金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部、一齊。如:「原形畢露」、「群賢畢至」。唐.韓愈〈進學解〉:「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
瞭若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對事情了解得非常清楚。參見「瞭如指掌」條。《宋史.卷四二七.道學傳.序》:「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命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
安貧樂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下,所以不如修道行德,順應天地間的自然法則,那麼不必有什麼作為,萬事萬物便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三心二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猶豫不決、意志不堅。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待妝個老實,學三從四德,爭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歧路燈》第一六回:「今日在聖賢爐前成了八拜之交,有福同享,有馬同騎。那個若有三心二意,叫周將軍監察。」也作「三心兩意」。
正襟危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朱子語類.卷一二一.朱子.訓門人九》:「今請歸家正襟危坐,取《大學》、《論語》、《中庸》、《孟子》,逐句逐字分曉精切,求聖賢之意,切己體察,著己踐履,虛心體究。」
觸類旁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清.陳確〈示友帖〉:「使吾輩舉事,能事事如此,便是聖賢一路上人,要當觸類旁通耳。」
七上八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02.《朱子語類.卷一二一.朱子一八.訓門人九》:「聖賢真可到,言話真不誤人。今人被人引得七上八下,殊可笑。」
以蠡測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管窺蠡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武帝時,有個名叫東方朔的年輕人。為人詼諧幽默,性格豪邁,對事直言不諱,武帝非常喜歡他。他對自己有很高的期許,認為讀聖賢書,應被重用而對國家有所貢獻。於是上書皇帝,陳述自己對國家政事的意見,但卻沒有受到重視,因而寫下〈答客難〉。文中假設客人問他,既然自己博學又機智,為何不能像戰國時代的蘇秦、張儀有那樣崇高的地位?他回答時代不同了,彼一時,此一時也。戰國時代各國競爭激烈,讀書人可憑本事施展抱負。但現在漢朝統一天下,有固定的人事體系,有志之士不一定能受到重用。更何況自己是「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意思是說自己眼界狹小,見識短淺,能力纖弱,哪有資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