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78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寺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寺的通稱。《晉書.卷九五.藝術傳.佛圖澄傳》:「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營造寺廟,相競出家。」也稱為「寺院」。
僧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出家人。[例]寺院中嚴格要求僧人遵守佛門清規。
施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養財物、飲食給出家人或寺院的俗家信徒。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今朝無甚事,施主人家化些道糧走一遭去。」《紅樓夢》第一五回:「那時有個施主姓張,是大財主。」
四大金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佛教宇宙觀欲界六天中的四大天王。在中國寺院塑像一般為:增長天王,青色身,手持寶劍;持國天王,白色身,手持琵琶;多聞天王,綠色身,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廣目天王,紅色身,手繞一條龍,成為中國式的佛教護法神。[例]在以農立國的中國,四大金剛手中所拿的寶劍、琵琶、傘、龍即象徵著「風、調、雨、順」。 △四大天王
檀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施主。譯自胡語。指以財物、飲食供養出家人或寺院的俗家信徒。平時出家人也用來尊稱一般的在家人。《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像你小檀越偷錢買書念,這是極上進的事。」也譯作「檀樾」。
木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佛教法器。相傳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擊之以警戒僧眾應晝夜思道。形制有二:一為挺直魚形,用來粥飯或集眾、警眾,懸掛在寺院走廊上。一為圓狀魚形,誦經時所用,放在案上。明、清以來,民間音樂和潮劇、粵劇中常用到木魚。使木魚除法器外兼具樂器功能。唐.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詩:「松日明金像,山風響木魚。」《水滸傳》第四五回:「若怕五更睡著了,不知省覺,卻那裡尋得一個報曉的頭陀,買他來後門頭大敲木魚,高聲叫佛,便好出去。」
長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1)對戒臘高的比丘之尊稱。也稱為「上座」。(2)寺院的住持和尚。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長老在法堂上高叫:『兩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賠房奩,斷送鶯鶯與他為妻。』」《西遊記》第九回:「那金山寺長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無生妙訣。」
冷言諷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冷言冷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冷」與「熱」相對,冷冰冰的話,自然不熱情,這種話語,多帶有譏刺、嘲諷的意味。出現「冷言冷語」這句成語較早的文獻,如《虛堂和尚語錄.卷二.婺州雲黃山寶林禪寺語錄》:「山門疏,關著門,盡是自家屋裡,何須冷言冷語,暗地敲人。」山門,是寺院的大門。禪師說:「把山門一關,寺裡頭住的都是自家人了,大家何必冷言冷語,暗地裡損人呢?」從最後一句話,可見冷言冷語有暗含譏刺、嘲笑的意味。這句成語有時會轉成「冷言酸語」、「冷言熱語」、「尖言冷語」,意思大約相似。
精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寺院。因是精勤修行者所居,故稱為「精舍」。明.錢謙益〈客塗有懷吳中故人〉六首之二:「精舍繙經招淨侶,晴窗鬥墨趁閒身。」後泛指佛寺、道觀。唐.孟浩然〈晚泊潯陽望爐山〉詩:「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回顧金光洞主已失所在,遍視精舍迦藍。」
韋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胡語的音譯。佛教的護法神,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在中國寺院通常將之安置在天王大殿彌勒菩薩之後,面對著釋迦牟尼佛像。形像一般是童子面,身披甲冑,手持金剛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