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3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開山祖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指在名山始建寺院的人。後引申指某一學術流派或事業的創始人。如:「達摩祖師是中國禪宗的開山祖師。」也作「開山鼻祖」、「開山大師」、「開山老祖」。
觀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士修行的地方。《西遊記》第二四回:「那所在,不是觀宇,定是寺院。」
彌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菩薩的名稱之一。為梵文Maitreya的音譯。根據佛經的說法,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為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也譯作「慈氏」。
三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中國佛教寺院中管理僧眾的三個職務。分別是上座、寺主、維那,或上座、維那、典座。《大宋僧史略.卷中》:「寺之設也,三綱立焉!若網罟之巨綱,提之則正。」
上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1)對戒臘高者的尊稱。《毗尼母經》卷六:「從無臘乃至九臘是名下座,從十臘至十九臘是名中座,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是名上座。」也稱為「長老」。(2)寺院三綱之一。為全寺之長。《大宋僧史略.卷中》:「道宣敕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維那之上。」
令人深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發人深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遊龍門奉先寺〉詩是杜甫遊覽龍門奉先寺時所寫的。詩中寫到夜晚住在寺院中,幽暗的山谷響起陣陣風聲,月下林木閃爍著斑斑清影。龍門山勢高聳,有如天闕一般,滿天星辰近逼在眼前。寺院高居山巔,睡在雲霧中,寒氣透衣。正要睡醒時,忽然聽見寺院的晨鐘響起,頓時引發人深刻的省悟。後來「發人深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啟發人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在清代的文獻中可以看到這句成語的應用,如《虞初新志》:「明末死於忠義者,較前代為獨盛,特存此一編,以當清夜聞鐘,發人深省。」這是清代張潮評論〈金忠潔公傳〉一文之語。〈金忠潔公傳〉記述了明人金鉉這位忠貞之士的事蹟,而張潮認...
百丈懷海禪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20~814) 唐代禪宗高僧,我國禪宗叢林清規之制定者。福州長樂(福建)人,俗姓王(一說姓黃)。以師之後半生皆住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自幼即喜遊訪寺院,年二十,從西山(廣東潮安)慧照出家,後從南嶽之法朝律師受具足戒,未久至安徽廬江浮槎寺研讀經藏。於大曆初年 (766) 頃,聞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位於江西)豎立南禪法幢,師遂前往投其座下,遂得道一之印可。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入祖室,各有擅長,時稱馬祖門下三大士。後出主新吳(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禪院,制訂清規,率眾修持,實行僧團之農禪生活。嘗曰 (...
打火安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火,旅途中休息做飯;安身,歇息住宿。「打火安身」指旅途中食宿。《水滸傳》第五回:「行了半月之上,於路不投寺院去歇,只是客店內打火安身。」
度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官府發給合法出家人的證明文件。源於唐代,沿用到清代。上載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以及官署關係者的連署,僧尼以此牒為身分憑證,可免徭役。也稱為「戒牒」。
臘八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臘八日時,用雜米豆果所煮成的稀飯。起源於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佛教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後通行於民間。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六.十二月》:「此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十二月》:「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也稱為「佛粥」、「福德粥」、「福壽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