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防意如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鎧甲,狗無法占到便宜。」沙門便回答說:「是啊!我看一般人反倒不如這隻烏龜了。一般人不了解人生短暫,輪迴無常,只知縱放欲望,陷於外魔,毀滅原有乾淨的心神、本形。要知道人的生死在天、人、地獄、畜生、餓鬼五道中輪轉,造成煩惱無限,如要究其根由,都是由意念所生。所以一個人應該自我勉勵,滅除欲念,永求平安。」佛祖所化身的沙門並且說了一首偈(音ㄐㄧˋ,一種佛詩),裡面有兩句:「藏六如龜,防意如城。」龜的頭尾四腳就像人的六種欲望,要把它們縮入龜殼中,就像要防止欲念之心,要有如防止敵人之攻城。這句成語常和「守口如瓶」併用,都是一種修身的功夫,當和該條成語一起參看。
隔靴抓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 (2) 圓明:佛教用語,指澈底領悟。 (3) 湛寂:佛教用語,其義有二:ヾ沒有煩惱、生滅輪迴。ゝ清靜。 (4) 恁麼:這麼、如此。恁,音ㄖㄣˋ。〔參考資料〕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據《歷代詩話》引)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
回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有所覺悟而改邪歸正。《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沒人指引回頭,忘卻本來面目,便要墮落輪迴道中。」《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方纔的話我都一一聽得明白。從來說:『孽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因果報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佛教謂生死輪迴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果關係。一切有意志的行為,不論善惡或中性,都必導致未來世的樂、苦或中性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換言之,一切眾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結果。這種因果關係,在未解脫之前,永不休止。
火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比喻熾燃著煩惱火焰的輪迴世界。《妙法蓮華經》卷二:「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苦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用語。比喻生死輪迴的三界。《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第一》:「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
十二因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佛教基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痛苦輪迴的十二項要件。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是指對佛法的無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為;識是指死後,由於過去的行為,導致投生的心識;名色是指處在母胎中的身、心(識除外);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身體感官和認識對象;觸是指感官對現象的接觸;受是指接觸後產生的感受;愛是指感官接觸後生起的欲望;取是指執著;有是指導致輪迴的行為。十二緣起之間的關係像環鏈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緣於生;生緣於有;有緣於取;取緣於愛;愛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處;六處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後者決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煩惱也滅除。也稱為「十二緣起」。
四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釋迦牟尼總括一切生死涅槃的因果及應取應捨之道,提出苦、集、滅、道四諦的教法。因這四項教法是真實、無錯亂,所以稱為「四諦」。苦諦謂生死輪迴是痛苦、不圓滿;集諦謂產生痛苦的原因;滅諦謂痛苦的息滅;道諦謂息滅痛苦的方法。四諦間的關係:苦諦是結果,集諦是原因,滅諦是結果,道諦是原因,苦、集應捨棄,滅、道應取應行。《中論》卷四:「以無四諦故,見苦與斷集,證滅及修道,如是事皆無。」也作「四聖諦」。
波羅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從生死輪迴的苦海至解脫的彼岸。為梵語的Pāramitā音譯。晉.支遁〈大小品對比要鈔序〉:「夫般若波羅蜜者,眾妙之淵府、群智之玄宗、神王之所由、如來之照功。」也譯作「波羅蜜多」。
無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大乘佛教中觀派認為沒有任何現象是真實的,所以一般所謂「生出某東西」的概念,在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中論》卷一:「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2)不再生死輪迴。也是阿羅漢的詞義之一。《西遊記》第九回:「那金山寺長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無生妙訣。」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