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須陀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的果位之一。為聲聞乘初果。證得須陀洹的人必不再投生三惡道,並且決定將會解脫輪迴。須陀洹可分須陀洹向和須陀洹果。須陀洹向是指已入聖道,但還未達須陀洹果的境界。《大智度論》卷三:「彌勒佛隨眾心,為說種種法,有人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也作「預流」。
呼圖克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代對西藏、蒙古喇嘛教大活佛的封號。譯自蒙古語。意為「明心見性,生死自主」,謂能知前生後世,不墮輪迴,生死自如,死後仍然轉世再來。也稱為「活佛」。
覺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自己覺悟佛道之後,又說法使世人覺悟,使皆脫離生死輪迴之苦,稱為「覺世」。
錫克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印度部分地區的宗教。由印度教毗溼奴虔誠派發展而來,西元十五世紀後期由那納克創建。接受印度教關於輪迴、業報和解脫的教義,認為神是獨一、是真理、是造物主、永生不死、無所不在、無形象。該教堅持信徒共餐,開辦祖師灶,否認印度教種姓制度,信徒自稱為祖師的門徒。該教最隆重的節日是三、四月間的拜薩哈節。也作「西克教」、「塞克教」。
六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輪迴眾生依其生存狀態分成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六種,合稱為「六趣」。《西遊記》第一二回:「普濟苦海群生,脫免沉痾六趣。」也稱為「六道」。
生來死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死輪迴,循環不斷。《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三.破魔變文》:「君不見生來死去,似蟻脩還,為衣為食,如蠶作繭。」
業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人所造作的惡因。《封神演義》第九九回:「生死輪迴,循環無已;業冤相逐,轉報無休。」
一念三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基本思想之一。謂眾生一個心念活動,就含括宇宙萬有,輪迴和解脫的一切總和。《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三》:「但以自他等觀推於三假,並未云一念三千具足。」
五陰世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指輪迴眾生的每個個體。《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三:「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種世間,謂眾生世間、住處世間、五陰世間。」也稱為「五眾世間」、「五蘊世間」。
覺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既已自覺,又教授佛法使他人了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稱為「覺他」。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