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眾盲摸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摸象的盲人一樣,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執著於自己所認知的部分,甚者非議別人看到並非真正的佛性,這樣反而迷失了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惠及孤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鞭約近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重身體力行的功夫,不只是立身處世和修身養性,做學問也是如此;只要自我鞭策,從自己身上下功夫,才能求得真正的學問。這樣的道理就如同《論語.子張》中所說,一個人如果能夠對自己立身處世的道理加以審問和慎思,那自然一切的行為也都能夠符合「仁」的規範,而無時無刻不為仁了。程顥的這段話見載於《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後來「鞭辟入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研究學問要自我鞭策,深入精微之處。亦用來形容評論見解深刻透澈。出現「鞭辟入裡」的書證如清.盛宣懷〈致張香帥函〉:「此時祗有責成朱道鞭辟入裡,實事求是,勿徇情面,勿托空言,或可望有起色。」
作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某種技能的名手。如:「股市今日大漲,作手趁機進場,獲利連翻兩番。」元.方回〈贈存古楊茂盛卿〉詩:「裝潢作手今無敵,消得朝天馹騎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你看這四首詩,鍊字鍊句及那對仗,看著雖像是小品,然而非真正作手作不出來。」
家貧不是貧,路貧愁煞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家裡貧困,還有辦法解決;出門在外缺少盤纏,才真正急死人。《隋唐演義》第七回:「常言道:『家貧不是貧,路貧愁煞人。』叔寶一時忘懷,應了小二;及至取銀,已為樊建威帶去。」也作「家貧不是貧,路貧貧殺人」。
賀玆柏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理論忽略了影響工作滿意的情境變數。4.此一理論,假設它具有效度,則僅是用來解釋工作滿意,因此乃不是真正的激勵理論。5.赫斯柏格認為滿足感與生產力之間有相關存在,但他所使用的方法中,僅探討工作滿意,並未涉及生產力。 參考資料謝文全(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p.62
游思妄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之意,其於物欲,自無暇及之矣。苟操舍存亡之間無所主宰,縱說得,亦何益! 〔注解〕 (1) 真知:真正的知曉。 (2) 力行:竭力實踐,勉力去做。 (3) 收拾:把散亂的東西加以收袋整理。 (4) 收斂:匯聚。 (5) 安頓:頓放;安置。 ◎2《朱子語類.卷一一三.朱子十.訓門人一》安卿問:「前日先生與廖子晦書云:『道不是有一個物事閃閃爍爍在那裡。』固是如此。但所謂『操則存,舍則忘1>』,畢竟也須有個物事。」曰:「操存只是教你收斂,教那心莫胡思亂想,幾曾捉定有一個物事在裡!」 〔注解〕 (1) 忘:當作「亡」。《孟子.告子上》:「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
一塵不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還要其他弟子們誦念。當時,弘忍的另一位弟子慧能聽到同學誦念這首偈,便說:「這首偈意境是很美,但並沒有真正參悟空性。」同學便譏笑他什麼都不懂,還敢亂發評語。慧能便在深夜裡帶一名會寫字的書僮,幫他在神秀的偈旁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
說不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不完。《紅樓夢》第一七、一八回:「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氣象、富貴風流。」《文明小史》第二一回:「兄弟不瞞你:我此番出京,弄得分文沒有。你肯薦我館地,真正你是我的鮑叔,說不盡的感激了。」
顛撲不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會並且得到樂趣,到達此一境界後,就不必害怕無法把持心性。朱熹贊同程顥所言,認為要能如此下功夫,才是真正不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破綻、缺點的真理。典源又見《朱子語類.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義》。內容則是表述伊川先生(程頤)主張的「性即理也」以及橫渠先生(張載)所主張的「心統性情」二句理論深遠,是永遠不會被推翻的至理名言。其中也用到「顛撲不破」一語。後來「顛撲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理論真確,永遠不能被改易或推翻。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