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鑽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攀附權貴,以達某一目的。[例]小沈一味鑽營巴結,以求升官,同事莫不引以為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瞎了一隻眼。亦指全盲。《南史.卷一二.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傳》:「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
自我調節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程包含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及自我反應,也會對自己的情況進行自我激勵。自我效能是在自我調節歷程中,完成某一目標後,內在對自己於該領域成就所形成的批判,自我效能會影響個人選擇做出的學習行為,選擇投入學習的程度,以及面對困難時的堅持程度,也會影響個人進行高層次思考的意願。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自我調節學習英文關鍵字:self regulated learning 參考資料孫春在、林珊如著。網路合作學習。2007初版。頁67-68。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走動,或指為達某一目標而有所作為。《三國演義》第五○回:「務要即時行動,如違令者斬。」《西遊記》第三九回:「那一指,就使個定身法,眾官俱莫能行動。」
條理分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系統、層次,不紊亂。如:「這篇論文條理分明,一目了然。」
顧炎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得非常奇特。但他的性情狷介,才氣不凡並有憤世嫉俗的個性。顧炎武三歲患痘,眼有雙瞳子,中白邊黑,讀書一目十行,悟力過人。 二字寧人。本名絳(ㄐ一ㄤ\ 〉,明亡,改名炎武。學者稱為亭林先生。江蘇 崑山人。炎武才高學博,治學精神,謹嚴篤實,反對純文學,為清代樸學導師。畢生心志所注,則在推翻異族統治,發揚民族精神,清末革命志士,多受其精神感召,卒能達成推翻滿清,締造中華之目的,明亡,嘗暗結遺民,與台灣 鄭成功連絡。提出貴創、博證、致用三種研究考證方法。貴創主張不蹈襲古人,博證主張引據參證,詳其本末,而證一物一事之實,決無可疑;...
台北市立大安高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充實職業知能、涵養職業道德、加強繼續進修能力、促 進生涯發展、培育健全之基層技術人員為目的。為實現此一目的,須輔導學生達 到下列目標:充實職業知能,培育行職業工作之基本能力。  陶冶職業道德,培養敬業樂群、負責進取及勤勞服務等工作態度。     提升人文及科技素養,豐富生活內涵,並增進創造思考及適應社會變遷之能力。培養繼續進修之興趣與能力,以奠定終身學習及生涯發展之基礎。工業職業學校以配合國家經建發展,培養健全之工業基層技術人員為目標,除注重人格修養及文化陶冶外,並應:傳授工業類科基本的知識及實務技能。建立正確的職業道德...
道德討論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升至較高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因此,學校道德教學的目標,即在使學生獲得較高的道德認知發展層次。為達成此一目標,學校宜提供學生在他們自己的道德思考層次所能理解的範圍內,有一道德決定的機會,道德討論教學法於焉產生。 道德認知結構為刺激學生道德認知的發展,最理想的道德教材就是假設的或真實生活中的兩難式困境題材。藉由在教室中討論道德兩難式困境故事,闡述故事中包含的道德問題,辨明其中的道德觀點,讓學生與道德認知發展階段比自己高的同學進行公開討論,以刺激學生對道德衝突情境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道德認知結構的發展。 道德討論教學法道德討論...
比翼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相傳經常一雄一雌並翅雙飛的鳥。《爾雅.釋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晉.郭璞.注:「似鳧,青赤色,一目一翼,相得乃飛。」《逸周書.卷七.王會解》:「巴人以比翼鳥。」晉.孔晁.注:「不比不飛,其名曰鶼鶼。」也稱為「蠻蠻」、「鶼鶼」。
學習動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習動機目錄1 定義2 歷程2.1 教學上的運用3 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所謂動機,是只維持個體活動,維持已引起的活動,使該一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歷程或是內在原因,簡單來說,就是做某件事的原因為和,那個促使他去行動的動力,而現在加上學習兩個字,此時他的主詞是教師,因此是指稱當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的時候,能夠引發學生進行學習活動,並促使該活動的進行朝向教師一開始所設定的目標方向。 歷程此名詞之所以要如此定義,乃是在於唯有如此的說法,才能夠將學生與教師的教學做一連結,促使學生進行學習。唯有當學生願意跟隨著老師的循循善誘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