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03.1272 ms
共 23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康德道德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以理性的自律為基礎而開展其道德哲學的論點;亦即當道德言行依理性實踐時,便成就一項具有道德價值的行動。故其道德哲學又稱為自律倫理學。
康德道德哲學是由日常生活中之行為表現作為反省的起點。當一人偷竊時,人們會說「予以排斥」,表示他「不應該偷竊」。此時所呈現的「應該」,即具有「應然」的意義在,且有別於「實然」的命題。然而人如何產生這類應然命題的判斷?康德進而反省發現,當人們在作此項宣稱時,所彰顯的是一項法則或具有普遍規範的命題,所以康德提出其道德哲學中的第一項命題:僅依據你能認同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而行動。具體而言,亦即道德主... |
天道好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果循環的天理。語本《老子》第三○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後多指惡有惡報。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四○齣:「天道好還如寄,人心公論難違。」也作「天理循環」。
|
道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和正義。宋.歐陽修〈朋黨論〉:「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
|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dilemma-based teaching)目錄1 定義2 起源與發展3 中英文關鍵字4 參考書目: 定義係指教師於教學過程中,呈現道德兩難(dilemma)的題材,激發學生討論,從而改變學生的道德認知結構,提升學生道德認知層次和 |
道法自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法自然」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應該效法大地無私,無不持載;地應該效法昊天無私,無不覆照;天應該效法大道無私,普及一切;道也應該效法自然無私,化生萬物。事實上根據老子學說,道就是自然之道。說「道法自然」等於是說道效法其自身。老子之所以不憚煩地強調「道法自然」,正在點明道就是自然。只是道是形上普遍的原理,較為抽象,不易把捉,而自然則較為具體可尋。根據老子學說,自然一辭有數義:
1.自生自長的自然界,如天地,飄風驟雨,芸芸萬物,乃至於嬰兒。這些自然物各自有其運行生長的原理法則,與人為事物之矯柔造作全然不同。 ... |
道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財物遺失在路上,無人會據為己有。形容社會風氣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韓非子.內儲說下》:「仲尼為政於魯,道不拾遺,齊景公患之。」《資治通鑑.卷二.周紀二.顯王十四年》:「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也作「路不拾遺」、「路無拾遺」。
|
得道多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站在正義的一方行事,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道德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道德領導1.1 具體作法1.2 道德領導實施的重要性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道德領導 道德領導(moral leadership)又稱倫理領導,係以倫理道德為基礎,領導者要培養高尚的人格,本著為正義與行善的...
|
甬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通路、走道。《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自極廟道通酈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三國演義》第五八回:「遂喚諸將各分頭循河築起甬道,暫為寨腳。」也稱為「甬路」。
|
地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地下通道。《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劉表列傳.袁紹上》:「紹為地道欲襲操,操輒於內為長塹以拒之。」
2.大地的本質。《禮記.中庸》:「人道敏政,地道敏樹。」
1.東西的產地。《金瓶梅》第六○回:「請老公公試估估,那裡地道?甚麼名色?」
2.實在的、真正的。如:「地道貨」。也作「道地」。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