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829.3255 ms
共 127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惦記。如:「思念」、「掛念」、「想念」。唐.白居易〈傷遠行賦〉:「但母念子之心,心可測而可量。」
2.憶念。佛教指將心清楚放在對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經.卷下》:「念出入息。」
3.吟誦、誦讀。通「唸」。如:「念書」、「念經」、「念咒」。《紅樓夢》第一四回:「說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冊,按名一個一個喚進來看視。」
4.讀、研習。如:「你現在念幾年級?」「他一念完中學,就開始工作了。」
5.反反覆覆述說著。如:「念叨」、「念念有詞」、「她嘴巴一直念個不停。」
6.記住。《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7.憐愛。唐.李賀〈勉愛行二首送小季之盧山〉詩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號號。」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詞:「記取樓前綠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1.極短的時間。如:「一念頃」、「念念分明」。《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卷一六:「偈曰:『一念。』釋曰:『此上品忍但一剎那,無長時。』」
2.念頭、想法。如:「雜念」、「一念之仁」。《紅樓夢》第四回:「這馮公子,空喜一場,一念未遂,反花了錢,送了命。」
3.二十。通「廿」。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三九齣:「湊著個韶陽小道姑,年方念八,頗有風情。」
4.姓。如北周有念賢。
|
念茲在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出《書經.大禹謨》:「帝念哉!念茲在茲,釋茲在茲。」指對某人或某事牢記在心,念念不忘。晉.陶淵明〈命子〉詩:「溫恭朝夕,念茲在茲。」
|
偷換概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偷換概念是非形式謬論(Verbal fallacies)的其中一種。「偷換概念」又可以稱作「稻草人謬誤」。因為對方並沒有受到實質的攻擊,而是由論者樹立起一個像是稻草人的假目標,並對此進行攻擊。無心或刻意犯下這種謬誤的論者會將對方的言論重新塑造成一個較為容易推翻或反駁的概念,並且針對這個概念進行攻擊。偷換...
|
悼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追懷死者,表示悲痛。如:「他對因病去世的母親悼念不已。」
|
懸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掛念。如:「一切如常,請勿懸念。」《文苑英華.卷四六八.唐.張九齡.敕突厥可汗書四首之三》:「敕兒突厥可汗,道路既遠,使命復稀,近日已來,音信斷絕,朕每多懸念,想所知之。」《紅樓夢》第五回:「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
|
心心念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殷切的盼望或惦念著。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一折:「俺女兒心心念念只要嫁韓秀才,我好歹偏不嫁他!」《喻世明言.卷一.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回到下處,心心念念的放他不下。」
|
萬念俱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所有念頭全化成了灰。比喻心灰意冷。《中國現在記》第三回:「官場上的人情,最是勢利不過的,大家見撫臺不理,誰還來理我呢?想到這裡,萬念俱灰。」也作「百念皆灰」。
|
概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事物的普遍而抽象的認識。通常都是指在同種類的多數事物中,將其共同性、普遍性抽出來,加以概括,就成為概念。如白馬、白雪、白衣等事物的「白」。
|
懷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懷想思念。如:「離開的愈久,對你的懷念就愈加深刻。」也作「懷想」、「懷思」。
|
念念不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裡時時刻刻惦記著。《隋唐演義》第八五回:「玄宗因秦國夫人之死,益信公遠之言不謬,念念不忘,然已無可如何。」《紅樓夢》第四七回:「因其中有柳湘蓮,薛蟠自上次會過一次,已念念不忘。」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