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7498 ms
共 14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搭蓋、建築。如:「構築」、「構屋結舍」。《淮南子.氾論》:「築土構木,以為宮室」。
2.結集、造成。如:「構怨」。《詩經.小雅.四月》:「我日構禍,曷云能穀!」《荀子.勸學》:「邪穢在身,怨之所構。」
3.策畫、運用。如:「構思」。
4.設計陷害。如:「構陷」。《淮南子.說林》:「紂醢梅伯,文王與諸侯構之。」
5.挑撥離間。《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文選.李康.運命論》:「得失不能疑其志,讒構不能離其交。」
1.建築物。晉.陸雲〈歲暮賦〉:「悲山林之杳藹兮,痛華構之丘荒。」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六下.滇遊日記五》:「此古迦葉殿近因頂有新構,遂稱此為寺云。」
2.組織。如:「結構」、「架構」、「機構」。
|
建構效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構效度(construct validity)建構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夠測量某一個理論的建構程度。在心理學上常使用建構的例子,例如:學業性向、機械理解、語文流暢、焦慮、內向外向、動機智力、情緒穩定等等,都是心理學理論的構念或假設性...
|
結構功能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構功能論,常與「功能論」一詞混用,是當代最有影響的社會學與社會人類學理論觀點之一。結構功能論一般把社會看作一個均衡、秩序、整合的系統,整個社會系統及其各個子系統的運作基本上是協調的,每個子系統都對系統整體的生存、均衡與整合起著積極作用。 結構功能論的基本觀點源於19世紀的英、法兩國。英、法兩國的古典社會學者孔德(A. Comte)、斯賓塞(H. Spencer)和涂爾幹(E. Durkheim),及20世紀兩位人類學者馬林諾斯基(B.F. Malinowski)和雷可立夫布朗(A.R. Radcliffe-Brown),都對結構功能論的形成居功厥偉。孔德首先從生物學獲得啟發,提倡在社...
|
社會建構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建構主義 (social constructivism) 主張學習個體的發展受到社會情境與文化脈絡影響,且將人類語言視為社會互動的工具之一;其主要觀點是1985年後,對認知取向的訊息處理理論將學習視為電腦符號處理的觀點以及不滿學生在不講究實際情境應用的反動。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適應性的,透過個體與環境互為主體,進而建構出知識整體,例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個人會和別人一起...
|
建構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構教學(constructivist teaching)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又稱『建構主義教學』,這教學方法認為個體和外界環境互動過程中,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來理解週遭的環境,所以個體知識的形成是主動建構而非被動的接受。因此,教師應該提供一種有利於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環境...
|
建構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義知識是人所建構出來的,強調認知主體的主動性,學習是一種學習者以他自己已存在的概念為基礎去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active construction process)
|
結構緊張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偏差;此一類型通常會招來原有文化的重大社會控制,但其反叛若成功,便可建立一組新的文化價值或者是社會結構。(註二)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結構緊張理論英文關鍵字:structural strain theory 參考文獻註1:吳易驊。圖解社會學。易博士 P.150註2: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三版。巨流 P.83~P.85
|
家庭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家庭可從三方面進行:一是家庭結構,二是家庭過程,三是家庭文化。這三方面都與教育具有密切的關係,其中家庭結構是家庭的靜態面,包括家庭的組成型態、因素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依據馬錫安(J. John Macionis)在其一九九三年〔社會學〕(Sociology)一書中的意見,若作不同文化比較,家庭結構的研究包括家庭組成型態、婚姻型態、權威型態、居住型態、家族關係型態
家庭的組成型態主要分成兩種:一是核心式小家庭(nuclear family or conjugal family),二是擴散式大家庭(extended family or consanguine famil... |
構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組織。如:「人體的構造非常微妙複雜。」
|
競值架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起源2 內涵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起源 競值架構(The competing values framework,簡稱CVF),是一種後設理論,源自於競爭價值模式(competing values model),依照一連串有關組織效能的實徵性研究,所統整出的知識,其思考的模式乃基於人類心裡既存的對立與矛盾現象之立論(Quinn & Rohrbaugh,1983;鄭彩鳳&吳慧君,2009),起初是用於整合組織效能的主要指標,並對組織進行效能及價值的檢定。 內涵 基本上,競值架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