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85.00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名。位於歐洲中部。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條。
德國藝術歌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曲類型名。Lied起源於德國之歌曲(其中包括民歌、工作歌、兒歌及政治宣傳歌等)。亦為德國古典和浪漫時期的一種反覆形式的抒情詩,它也可配上樂曲作為獨唱曲或加上鋼琴伴奏。但英文的Lied一詞是專指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的德國藝術歌曲,由於當時德國中產階級的社會特別喜愛浪漫抒情詩、同時中上社會的家庭都愛彈鋼琴唱歌,因此不但使得音樂出版事業蓬勃發展,同時也帶動了藝術歌曲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藝術歌曲作曲家為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德國歌曲最早曾出現於吟遊詩人的單曲調音樂中。其演進及發展可分四階段說明;一、中世紀晚期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複曲調音樂。德國歌曲現存第一首有記...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Lied一字在德文中原本是民謠的意思,今日因常用來指藝術歌曲,而成為德國藝術歌曲的同義字。
  和義大利的牧歌以及法國的香頌相比,德國藝術歌曲開始發展的時間晚得多;在十八世紀以前,德國歌曲的發展明顯地受到前二者的影響,沒有自己的特色。十八世紀後半,柏林的一群作曲家主張以德國文學作品來為歌曲,是後來德國藝術歌曲發展的先驅;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萊哈特(Johann Friedrich Reichardt, 1752~1814)、蔡爾特(Carl Friedrich Zeiter, 1758~1832)等人。他們主張以文學為重,不宜在音樂上過分渲染,因之他們的歌曲創作的旋律、曲式均相當簡...
德國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是一個中歐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邦組成,首都與最大城市為柏林。人口約8,180萬人,是歐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亦是歐洲大陸主要的經濟與政治實體之一,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同時還是世界第2大出口國及第3大進口國。德國國民生活水平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位,並具備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註一)目錄...
德國學校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中歐一個頗有文化傳統,經濟發達的國家,一九九○年東、西德統一後,共有面積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七平方公里,人口約八千零六十萬人(1992)。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被分成四個占領區,由戰勝盟國英、美、法、蘇聯分別占領。一九四九年英、美、法三國將主權交還德國,於是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而蘇聯占領區便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經過冷戰時期,東、西德於一九九○年十月終於統一。東德接受德國聯邦的憲法與體制加入成為聯邦的成員,也逐步接受了聯邦德國的教育制度。
  德國學校制度重要特徵之一便是中等學校的多軌制,許多教育人士認為這種學制欠缺民主精神,於是政府有關單位...
德國十九世紀初等教育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十九世紀初等教育制度,是指自普法戰爭後(1806),至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滅亡(1918),這段期間德國的初等教育制度。
  十九世紀初德國尚未統一,日爾曼境內小公國,侯國林立;唯有部分國家已開始實施初等教育,而且是義務教育,其中以普魯士(Prussia)最早。一七六三年四月間,菲特烈二世(Friedrich Ⅱ, 1712~1786)下令,由任職於柏林議會(Berlin Consistory)赫克爾(Johann Julius Hecker, 1707~1768)草擬〔普魯士邦立學校通則〕(General Land-Schule Reglement),並於一七六三年九月二十三 ...
德國義務教育之發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義務教育之發軔,始於十八世紀後半葉,是歐洲諸國中最早開始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一七一七年,普魯士(Prussia)菲特烈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Ⅰ, 1713~1740)曾頒布有關民眾學校的[勸學令](Advisor Order),其中力促父母必須送其子女就學,以學習宗教及讀寫算,否則重罰;唯該令並未普遍實行。一七六三年四月間,菲特烈二世(Friedrich Ⅱ, 1712~1786)下令,由任職於柏林議會(Berlin Consistory)的赫克爾(Johann Julius Hecker, 1707~1768)草擬[普魯士邦立學校通則](General Lan...
主幹學校(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主幹學校(Hauptschule)的前身是四年制的高級國民學校(Volksschuloberstufe)。高級國民學校原來僅是基層國民受教育的場所。一九六四年德國國民教育延長到九年,於是根據各邦教育部長常設會議一九六四年的漢堡協議,將高級國民學校改稱為主幹學校。這種學校為五年制,原則上要和實科中學以及完全中學的第一階段處於相同的地位。這項改革要歸功於德意志教育制度委員會於一九六四年所提出〔主幹學校組織建議書〕(Empfehlung zum Aufbau der Hauptschule);到一九六五年又提出〔主幹學校改革建議書〕(Empfehlung zur Hauptschulrefo...
中學定向學級(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現行的學制分化得很早,學生從五年級開始便分別進入三種不同學校,於是引起欠缺民主精神與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問題。家長與教育當局都希望子女能接受六年共同教育後,才開始分化。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德意志教育制度委員會(Deutscher Ausschuβ für das Erziehungs und Bildungswesen)於一九五九年發表了一項名叫[改革並統一通識教育學校制度架構]的建議書。關於五、六年級促進學級(Förderstufe)的架構主張基本學校的結業生免試升入五年級,並且不經過選擇讓學生接受共同教育。這一學級設立不同程度的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程度。到一九六二年該委員會又發表了[促進學級...
德國地方教育行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意志聯邦的教育行政系統採取分權制,各邦對教育與文化具有自主權;但是地方教育行政卻是採取集權制。各邦和獨立市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傳統設立兩級或三級的教育行政系統,各占半數。北德兩個自由特別市卻採取一級制。
  設立三級行政系統的七邦,例如北威邦設(1)邦教育廳(Kultusministerium)綜攬全邦的教育與文化行政;(2)屬於地方行政公署的教育處(Ober Schulamt或Schulabtielung),地方行政區是介於邦政府與縣市政府之間的行政單位;(3)縣市政府設立教育局或科(Schulamt)。
  1. 德國各邦和各特別市的教育行政機關:
  名稱...
國家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德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是現代德國教育變革之一;發生於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五年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簡稱國社黨或納粹黨,Nazi)主政期間。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經由選舉取得政權,除積極準備對外侵略升,對內在教育上,也積極掌控教育宣傳,以鞏固勢力。
  在教育政策方面,一改威瑪共和時期(the Weimar Republic, 1919~1933)民主與自由的原則,而採取集權主義(totalitarianism)與軍...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