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50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欲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中有所不足的感覺、想法與想要滿足此種感覺、想法的願望。
求知的欲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早認為人有求知的欲望的是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認為人有知、情、意,而把知識的追求擺在第一位。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受其影響,認為人類學的研究,要從知、情、意入手,並認為研究人類學可以獲得世界知識。到了現代,瑞士教育人類學家波特曼(Adolf Portmann)對於教育人類學的研究,主張人的表象,最重要的是人有求知的欲望,而求知的欲望也是人的進化的根源。
  波特曼認為求知的欲望成為人的改變的前提,因為在原始時,他的創造是基於好奇,又由於好奇而創造了新的社會形式;在新的社會形式中,人有新的生活形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願望,想得到滿足的意念。如:「食欲」、「欲望」。《易經.損卦.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希盼。如:「希望」、「盼望」、「望子成龍」。
心願。如:「願望」。
向遠處看。如:「遠望」、「瞻望」、「眺望」、「一望無際」。
名聲。如:「名望」、「聲望」。
拜訪、探訪。如:「拜望」、「探望」。
向。如:「望前看」、「望前走」。
接近。如:「坐三望四」。
滿月。如:「朔望」。
心猿意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同契.卷上.中篇》漢.徐景休箋註守禦固密者,如龍養珠,心不忘;如雞抱卵,氣不絕也。……真積力久,太和充溢,動靜休息,常須謹守。守則昌,失則亡,不可須臾離也,所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勻鼻端之息,臥則抱臍下之珠。久而調習,無有間斷,方是端的工夫。否則心猿不定,意馬四馳,神氣散亂于外,欲望結丹,不亦難乎!
南轅北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枘,欲求扶傾愈疾,其可得乎?」 02.唐.白居易〈立部伎〉詩:「雅音替壞一至此,長令爾輩調宮徵……欲望鳳來百獸舞,何異北轅將適楚?」  參考詞語︰北轅適越注音︰ㄅㄟˇ ㄩㄢˊ ㄕˋ ㄩㄝˋ漢語拼音︰běi yuán shì yuè釋義︰義同「南轅北轍」。見「南轅北轍」條。 01.《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五.為家君應詔上英宗皇帝書》:「以今選舉之科,用今進任之法,而欲得天下之賢,興天下之治,其猶北轅適越,不亦遠乎?」  參考詞語︰北轍南轅注音︰ㄅㄟˇ ㄔㄜˋ ㄋㄢˊ ㄩㄢˊ漢語拼音︰běi chè nán yuán釋義︰義同「南轅北轍」。見「南轅北轍」條。 01.宋.劉克莊〈悼阿駒〉詩七...
故步自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打破,做這樣地自我限制,不過是忌口,但心裡還是想著它,又有什麼用?」庾闡回答說:「人生下來時沒有任何欲望,但後來欲望慢慢養成,都是受到周圍物的影響。如果把這些誘因剷除,心就不會蠢蠢欲動。心能靜得下來就會快樂,不會受到欲望的干擾。所以忌口不只是忌口而已,也能忌心。」朋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連連稱是。這裡的典源用了「自封」。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故步自封」,用來指安於現狀,不求進取。
黃粱一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榮華富貴如夢一般,短促而虛幻。亦比喻欲望落空。參見「黃粱夢」條。元.范康《竹葉舟》第一折:「因應舉不第,道經邯鄲,得遇正陽子師父,點化黃粱一夢,遂成仙道。」
好逸惡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逸惡勞」典源作「欲逸惡勞」。《呂氏春秋》是戰國時代秦相呂不韋與門下食客的集體著作。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賅,頗有功於古代史料的保存。卷五〈仲夏紀〉是說明音樂的功效、歷史及其重要性。共有五篇,其中〈適音〉篇說明音樂效能,在使人心平和,使欲望得到適當的發展,與治身治國的道理相通。文中認為:人有四種欲望,四種厭惡:希望長壽而憎惡夭折;希望平安而憎惡危險;想要榮華而憎惡恥辱;貪圖安逸而憎惡勞動。如果能讓四種欲望實現,四種厭惡消失,那麼生活必然能稱心如意,也就能長壽了。後來「好逸惡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貪圖安逸而不願勞動。出現「好逸惡勞」的...
安貧樂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合於仁義了。……真正的聖賢之人,應該順其自然,安於任何處境,即使貧困,也信守天道,不因求取額外的欲望或私利而損害了生機,當然也不會任意索求而違逆正道。」其實道家的中心思想便是自然無為。文子所揭示的即此理念,所以要人安於現況,即使貧困,也能樂於信守正道,不作他想,也就是所謂的「安貧樂道」了。後來「安貧樂道」演變為一句成語,用來比喻能安於貧困的處境,並仍以信守道義為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