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4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於個人的意志而具體表現於外的舉止動作。《紅樓夢》第五七回:「打緊的那起混帳行子們背地裡說你,你總不留心,還只管和小時一般行為,如何使得。」
理情行為治療(REB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簡稱為REBT)是由艾里斯(ALBERT ELLIS)所創立的治療方法。艾里斯認為人深具潛力發展出對自已有利且健康的想法,但是同時也固執地持有自我破壞的念頭。我們的想法自然地、習慣地湧出,牽動了人的情緒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反應。 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法概說基本假設:REBT基本假設...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學派學習理論 (behavioral school theory) 定義行為學派學習理論者主要依據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假設,行為主義心理學是由美國心理學者Watson所創立,他不主張採用內省的歷程來研究意識,因為內省法是主觀而不可靠的工具,意識也是無法觀察和紀錄的,他認為要使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研究...
行為學習論也被稱為刺激—反應學習論(或簡稱S-R theory),主要是根據行為主義的基本要義而提出的理論觀點。此理論認為操作制約是人類學習的主要歷程,也是獲得經驗的學習歷程。另外,行為學習論也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學習的結果是表現在
幼兒行為改變技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行為改變技術原理與運用1.1 行為改變技術的特性1.2 行為改變技術的理論類型1.3 增進個體良好行為行為改變技術1.4 消除個體不適當行為
行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心理學理論。主張研究人類行為應與研究動物行為一樣,利用客觀測量,解釋環境與行為學習之間的關係,不探討意識與一切內在心理歷程對行為的影響。
目錄1 認知行為矯正之簡介2 認知行為矯正之重要概念3 行為改變的三階段歷程3.1 第一階段:自我觀察3.2 第二階段:開始一個新的內在對話3.3 第三階段:學習新的技巧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認知行為矯正之簡介認知行為矯正治療法...
行為目標的敘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目標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課程與教學的革新運動。行為目標是以明確具體、可觀察、可測量的學生行為或活動所敘述的一種教學目標,與過去以教師活動或教材內容等所敘述的目標不同。行為目標所要強調的是學習歷程完成後,學生所應該表現的行為。提倡行為目標主要是為了改正傳統教學上常使用的、較籠統含糊、不夠具體的目標敘寫方式之缺失。贊成行為目標者均認為課程與教學的目標必須寫出學生的終點行為,以做為教師評量學生學習結果以及檢視目標達成與否的依據。
  課程學者,如巴比特(J. Franklin Bobbitt)、泰勒(Ralph Tyler)都提倡使用行為目標於課程設計上。泰勒認為,教育是改變人類行為...
行為治療法(behavior_therap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行為治療法之簡介1.1 基本特徵與假設1.2 治療技術2 關鍵字3 參考資料 行為治療法之簡介1. 行為取向發展源於1950和1960年代早期,運用古典制約、操作制約來治療各種行為問題,代表人物為Skinner、Bandura。行為
行為主義取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主義取向(Behavioral approach)目錄1 主要論點2 操作制約3 結論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主要論點二十世紀前半期的學習理論可說是行為主義。行為取向的學習論主張個體的行為改變,可由刺激與反應的關係與以說明,並可藉實驗的方式驗證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