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煏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ㄏㄨㄛˇ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3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方言。用火烘乾。《玉篇.火部》:「煏,火乾也。」《齊民要術.卷五.伐木》:「凡非時之木,水漚一月,或火煏取乾,蟲皆不生。」《佩文韻府.卷七一.隊韻》:「張鳳翼〈喜雨賦〉:『潤物優游不破塊兮,睠彼疆場靡煏焙兮。』」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ia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裂開、斷裂、迸裂。指物體因受熱、拉扯或數量過多等因素,膨脹起來超過限度而爆裂。
  2. [[動] ] 用火炸出油或香味。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