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制約刺激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zhì yuē cì j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yuē cì jī
解釋:
一刺激原不能引發某反應,經與能引發該反應的刺激同時出現多次後,而能單獨引發該反應的,稱為「制約刺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制約刺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ditioned Stimulus, CS
作者: 陳淑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和其他生命體,生來就具有一些無需學習的反射行為,這種反射多因一定的刺激所引起,不能隨意控制。如人見佳餚會流涎,遇風吹時自然會眨眼等。然而經由制約過程,也可以學會反射。一九○○年,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I.P. Pavlov)曾將肉粉與鈴聲同時相配出現多次後,使狗僅聞鈴聲,而不予以肉粉,狗亦有唾液分泌之反射現象。此時,鈴聲這項刺激,因為是經過制約,才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就稱為「制約刺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制約刺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