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副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副
英文名: Paracirrhites arcatus
描述: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頭背部微呈弧形;體背略隆起,腹緣弧形。吻鈍。眼中大,近頭背緣。前鰓蓋骨後緣具強鋸齒;鰓蓋骨後緣具棘。上下頜齒呈帶狀,外列齒呈犬狀;鋤骨齒具齒,腭骨齒則無。體被圓鱗;眼眶間隔具鱗;吻部無鱗;頰部與主鰓蓋被鱗;側線鱗數45-50。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部之鰭膜末端呈單一鬚狀,硬棘數X,軟條數11,第1軟條延長如絲;臀鰭硬棘數III,軟條數6;胸鰭最長之鰭條末端僅達腹鰭後緣;尾鰭弧形。體一致為淡灰褐色至橙紅色,腹部較淡;眼後具一黃、粉紅及白色相間的U形斑;間鰓蓋另具3條鑲紅邊的黃色斜帶,斜帶間則為淺藍色。各鰭橙黃色。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自東非洲至夏威夷群島、萊恩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拉帕群島。台灣南部海域有分布。台灣分布於南部、東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