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助長性角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acilitating Roles
作者: 李緒武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是個人工作時因社會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受到激勵的現象。個人在眾人前工作時,由於眾人的注意,加強了個人的動機,因而表現出優於自己單獨工作時的成績,此種現象,稱為社會助長。在運動比賽時,最常見到社會助長現象,如現場觀眾的喝采與啦啦隊的聲勢,對提升運動員的成績有很大的幫助。社會助長是一種心理作用,個人工作因社會影響而助長者,並非個人的工作能力,而是別人在場時的壓力,由情緒而轉為動機,因動機而格外努力,結果表現出較佳的成績。
  教師在教學時扮演助長性角色,可以提高學生之工作績效,因教師的言行舉止,可以影響學生的工作,一方面「教導」學生,另一方面則運用各種適當的途徑,「助長」學生學業及行為的進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助長性角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