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江豚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jiāng tú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ng tún
解釋:
動物名。鯨屬。身長約二公尺,體重可達一百六十公斤。全身為黑色,背側灰藍色,腹側白色。頭圓,眼小。以小魚及小動物為食。其脂肪可做成蠟燭。多產於大陸地區洞庭湖、長江下游,及印度之恆河等區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江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江豚
英文名: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描述:
體長1.2-1.9m;出生時0.6-0.9m。體重皆超過72kg,出生時6kg。 體型嬌小修長;頭部形狀為鈍圓形,沒有背鰭,但於背中線有數排顆粒狀突起, 該區域的寬度與厚度於不同族群間有差異,各族群的體色也有差異。 會捕食魚、魷魚、蝦、蟹、和章魚,因此被認為是隨機性的捕食者。
分布:
分布範圍西自俄羅斯灣東至日本;棲息海域多為水深低於50m的砂質海床, 一般來說很少在距岸超過5km的海上觀察到;於中國大陸沿海、香港、臺灣、印尼島嶼沿岸都是牠們的棲息區域, 於長江中下游、洞庭湖、勃陽湖等淡水區域也可見。
作者: 楊瑋誠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