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卵頭鸚哥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卵頭鸚哥魚
英文名: Scarus ovifrons
描述:
體延長而略側扁。雄魚額部突出,使吻部呈陡直狀;雌魚則略隆起而使頭背部幾成直線。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不完全被上唇所覆蓋;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頰鱗3列。胸鰭具15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為截形。幼魚體呈黑褐色,體側及頭部具2-3條白縱紋。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雌魚體色為灰藍色;鱗緣為橙色;頭部為灰綠色;鰓蓋為橙色;各鰭為橙色,後緣為藍色。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雄魚體色為藍綠色;鱗片外緣為黑色;頭為藍綠色;由上而下漸淺;頜部為黃色;鰭色和IP期相同,但背鰭及胸鰭的前緣為黃色。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台灣及日本。台灣北部、東北部、南部及各離島均有記錄。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