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子時 - 教育百科
| 原 | |
| 子 | |
| 時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 英文: | atomic time |
| 日期: | 2003年10月 |
| 出處: | 測繪學辭典 |
辭書內容
|
名詞解釋: 原子時是利用原子之能階轉換時所產生之電磁波振盪所定之時間,簡稱為AT。在1967年巴黎所舉行的第13屆國際度量衡委員會議決議,其對國際標準秒(Slsceond)之定義係根據美國海軍天文觀測所(Naval Observatory)和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聯合實驗結果發現,銫(Cs)在零磁場中固定之能階轉換輻射是每星曆秒有9,192,631,770個整週波,換言之,每一原子秒等於一個星曆秒。其原理是利用銫(Cs133)原子所放射的波頻率(9,192,631,770)以控制石英晶體之振盪而依序地驅動時鐘。因此,不同的原子鐘有其自己間系統。除子銫(Cs)原子外,其他還有氫(H)原子,銣(Rb)原子等。 |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原子時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