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ú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ú |
解釋:
[動] 諂媚、奉承。如:「阿諛」。《書經.冏命》:「僕臣諛,厥后自聖。」《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諂媚、奉承。如:「阿諛」。《說文解字.言部》:「諛,諂也。」《書經.冏命》:「僕臣諛,厥后自聖。」《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諛。」 2. 悅順貌。《管子.五行》:「諛然告民有事,所以待天地之殺斂也。」 |
|
注音: | ㄩ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諛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