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地下水補助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quifer Recharge Area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下水主要為貯存在地表的降雨,經由重力滲入地下含水層中,其入滲量受地質、雨、土壤質地的影響,故地下水的補充是區域性而非全面性。
  地下含水層(aquifer)出露在地層的部分,可讓雨水及地表水自然融入地下成為地下水區域,稱為地下水補注區。地下水雖為一可再生資源,但其循環速度緩慢,若在小地區內大量肆意抽取地下水,極易導致地層下陷排水困難,而間接造成水質惡化、生態系統破壞。而地下水補注區之主要功能正是在確定地下水量的穩定,維持地下水的永續性。然而地下水補注區又只分布在於地下含水層的露頭處,且受地表質地及地形坡度而影響入滲率,故地下水補注區之分布十分有限。因此,為確保地下水資源之永續利用,應深入了解地下水的生成,並針對地下水補注區加以規劃管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地下水補助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