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再生資源 - 教育百科
ˋ
ˊ
zài shēng zī yu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ài shēng zī yuán
解釋:
生產與消耗能長久持續循環下去,生生不息的農作及天然資源。如糧食、棉花、森林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再生資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newable Resourc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可經由自然過程加以補充的資源,例如野生動植物、地表水、大部份的地下水、空氣及土壤。這些資源,在理論上是可供人類持續利用,但補充速度依種類有所不同,例如部份族群遭破壞的野生動物,可能僅需數年或數十年即可恢復;砍伐後的森林,在數十或數百年後也可成林;但一公分厚的土壤腐質層,則需數百年才能自然形成。再生資源也屬於有限資源,若其被消耗速度超過自然補充的速度,則可能因來不及恢復而面臨枯竭的危機,並轉變成不可再生資源。(參見『不可再生資源』)。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再生資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