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導言效應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eamble Effect
作者: 張子超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教育或社會科學的研究設計上,資料蒐集的過程可分為「反應性的測量」(reactive measures)與「非反應性的測量」(nonreactive measures)兩種,前者指的是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研究對象會隨時與整個測量過程的本身相互反應,如一般的問卷調查,或深入訪談等方法;而後者則是受測者與測量過程互不影響,如歷史資料或紀錄分析,及非干擾式的觀察等等。
  在反應性測量的資料蒐集過程中,因為受測對象與資料蒐集的過程本身相互影響,導至研究結果的偏差。這種相互干擾的現象,可在下列幾種情形下發生:天竺鼠效應(Guinea Pig Effect)、角色的選擇(Role Selection)、測量工具、填答、訪談者本身特質和研究工具本身的變化。
  「導言效應」就是一種因為受測對象與資料蒐集的過程本身相互影響,而產生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不能很忠實的填答問卷上問題的一種效應。導言效應是發生在測量工具與受測者相互干擾的情形下,所造成的一種效果,一般問卷調查或是評量測試都會在問題或測試題目之前,寫上一些介紹研究目的和問卷說明性質的導言,而受測者在閱讀導言之後,會產生一些心理反應而影響問卷回答的效度與信度,使研究結果不正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導言效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