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潛溶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ysogen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專指細胞受到噬菌體之非破壞性感染而言。一般情形下噬菌體因其寄生性,必須侵入寄主細胞,並在寄主細胞體內合成核酸、蛋白質,並組成其子代,而在釋放子代噬菌體時會將寄主細胞分解。此一過程稱為溶菌循環(lytic cycle),而假如噬菌體侵入寄主細胞後,並不行溶菌循環,而是噬菌體的基因與寄主細胞的染色體結合在一起,此時噬菌體不會破壞寄主細胞,亦不會在寄主細胞內複製其基因,但是在寄主細胞行二分法繁殖,並複製寄主細胞染色體時會同時將連結在一起的噬菌體基因同時複製,故寄主細胞的子代皆帶有噬菌體之基因,而此感染為非破壞性的稱為潛溶性,具有潛溶性的噬菌體稱為溫和噬菌體(temperate phage),但若有化學物質或輻射線的刺激時,潛溶性會轉變成有害寄主細胞的溶菌循環。【1.paul Singleton and D. Sainsburg, Dictionary of Microbiology, 1978; 2.戴佛香、陳吉平,最新微生物學辭典,1987】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潛溶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