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氏反射 - 教育百科
ˋ
ˇ
ˋ
  • 漢語拼音 bā shì fǎn sh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 shì fǎn shè
解釋:
一種輕觸嬰兒腳掌即腳拇趾上翹,而其他四個腳趾作扇形散開的反應。由德國生理學家巴賓斯基(J. Babinski)於西元一八九九年首先提出。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巴氏反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abinski Reflex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巴氏反射」係一種可用來判斷嬰兒成熟程度的反射行為之一;根據巴氏反射的是否存在,可說明中樞神經系統的生長狀態。當人輕撫嬰兒足底時,其腳趾呈弓狀鼓起,酷似一把扇子。這種反射,自嬰兒出生即會出現,但至四至六個月以後,會自動消失。超過這段期間,如再撫摸嬰兒足底,腳趾應如成人的反應一樣,向下捲縮。此時若仍顯現巴氏反射,似可判斷其中樞神經系統有所損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巴氏反射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