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蝕作用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īn shí zuò yòng |
解釋:
河水、波浪、冰川、風等自然力,將地殼的岩石與土壤風化、溶解、磨蝕而使之疏鬆碎裂,並搬離原地的作用。它屬一部分的「剝蝕作用」。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侵蝕作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rosi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表組成物質,經由外力作用,隨著重力被搬運,便形成了侵蝕作用。侵蝕作用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由於地表內部系統所組成的內營力,造成了火山活動、地震、斷層。另一類則藉著河川的侵蝕作用,由河床的下切,因側蝕而帶來兩側邊坡的減低與開展,這一連串的地形演變。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侵蝕作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