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怗 - 教育百科
  • 部首 ㄒㄧㄣ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tiēzhā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ē
解釋:
[動]
平服、平定。《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副]
安靜。《太平廣記.卷四五六.餘干縣令》:「又灌百斛,乃怗然無聲。」
注音:
漢語拼音: zhān
解釋:
參見「怗懘」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ㄊㄧㄝ

1. 平服、平定。《玉篇.心部》:「怗,服也。」《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2. 安靜。《玉篇.心部》:「怗,靜也。」《太平廣記.卷四五六.餘干縣令》:「又灌百斛,乃怗然無聲。」

㈡ㄓㄢ

「怗懘」:音調不和諧。《禮記.樂記》:「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注音: ㈠ㄊㄧㄝ ㈡ㄓ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怗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