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毬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ˇㄉㄞˋㄧˋㄓㄨㄥˇㄧㄡˊㄒㄧˋㄩㄥˋ˙ㄉㄜㄩㄢˊㄑㄧㄡˊㄩㄥˋㄆㄧˊㄍㄜˊㄗㄨㄛˋㄔㄥˊㄋㄟˋㄅㄨˋㄧˇㄇㄠˊㄔㄨㄥㄊㄧㄢˊㄎㄜˇㄍㄨㄥㄐㄧㄠˇㄊㄧㄆㄞㄐㄧˊㄊㄡˊㄓˊㄉㄥˇ
  2. ㄈㄢˋㄓˇㄩㄢˊㄒㄧㄥˊㄔㄥˊㄊㄨㄢˊ˙ㄉㄜㄨˋㄊㄧˇㄖㄨˊ:「ㄏㄨㄚㄑㄧㄡˊ」、「ㄑㄧ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ú
解釋:
  1. 古代的一種遊戲用圓球。用皮革做成,內部以毛充填。可供拍擊、投擲、踢蹴等。
    【例】 蹴毬、打毬
  2. 泛指圓形成團的物體。
    【例】花毬、絲毬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ú
解釋:
[名]
1.一種古代遊戲時所用的圓球。以皮為之,中實以毛,供拍擊、投擲、踢蹴之用。唐.白居易〈洛橋寒食日作十韻〉:「蹴毬塵不起,潑火雨新晴。」
2.泛指圓形成團的物體。如:「花毬」、「絲毬」。唐.姚合〈對月〉詩:「一片黑雲何處起,皁羅籠卻水精毬。」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誰家美女顏如玉,綵毬偏愛擲貧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û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