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愬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ù |
解釋:
[動] 1.訴說。通「訴」。《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於王。」《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2.詆毀、誣陷別人。《論語.憲問》:「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唐.劉禹錫〈上杜司徒書〉:「盡誠可以絕嫌猜,徇公可以弭讒愬。」 3.向。通「溯」。《文選.潘岳.西征賦》:「愬黃卷以濟潼,眺華岳之陰崖。」李善注引薛綜〈西京賦〉注曰:「愬,向也。愬與溯古字通。」南朝宋.謝莊〈月賦〉:「情紆軫其何託?愬皓月而長歌。」 [形] 驚懼。《公羊傳.宣公六年》:「靈公望見趙盾,愬而再拜。」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注音: | ㄙㄨˋ #ㄙㄨˋ |
正字: | 訴 |
異體字/附錄字內容: |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去聲.遇韻.訴字》引〈漢桐柏廟碑〉。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愬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