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浮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浮明」是清代思想家王夫之(1619~1692)的哲學用語,意指缺乏真實感受的認識或知識。
  儒學傳統認為,真實之知並不是單純的感官經驗,而是一種有實在感受的知識,也就是經過深刻思辨,而賦與其價值,體認其意義,進而確立對待它的合宜方式,這樣的知識才是與自己相關聯的真實知識。王夫之指出:這種真實之知是來自於心之誠和耳目感官之明。所謂誠,是指心靈本質的充分發展,既包括清明精確的認識力,也包括懇切真實的關注意向。心極誠,而引導耳目知覺,便能得到真實知識。若是心不誠,只憑感官去認識,用之於自然最多只能得精確的物象,而沒有真實的關聯感;用之於人倫,最多只能辨析一些倫理規範,而缺乏真實的情意。這些都叫做「浮明」,表面上好像明瞭一些事理,其實是與自己不相干的、浮淺的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