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犰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ú
解釋:
  1. →犰狳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qiú
解釋:
參見「犰狳」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犰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犰狳」:

 ⑴ 動物名。哺乳綱貧齒目。全身被甲,口吻突出,四肢強壯,腳短擅泳,爪尖銳便於掘地,以白蟻、蚯蚓等為食。遇強敵時躲入洞中或全身捲成球狀以逃生。

 ⑵ 古代傳說之獸名。《廣韻.平聲.尤韻》:「犰,犰狳,獸,似魚、蛇尾、豕目,見人則佯死。」《山海經.東山經》:「(餘峨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

注音: ㄑㄧ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犰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