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毛礬石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毛礬石是在1832年所命名,自然界常以纖維狀聚集或呈皮殼狀產出,晶體以柱狀居多,但一般都很小且十分罕見。無雜質者,顏色呈無色到白色,摩氏硬度相當低,僅有1.5~2,比重為1.77。成分中含有大量的結晶水,屬於富鋁的硫酸鹽礦物,具有易溶於水的化學特性。毛礬石主要產在煤層、潮溼地區或在噴氣孔與硫氣孔附近。台北北投地熱谷及大磺嘴爆裂口之溫泉地帶與台北金山死磺子坪之溫泉出口均有產出。
知識 1:
1.77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毛礬石
化學成分: Al<sub>2</sub>(SO<sub>4</sub>)<sub>3</sub>‧17H<sub>2</sub>O
國內產地: 台北北投地熱谷及大磺嘴爆裂口之溫泉地帶
國外產地: 美國North Carolina的Smoky Mt.,New Mexico的Alum Mt.,California的Mt. Lassen hot springs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硫酸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