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絆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ㄧㄥˊㄉㄨㄥˋㄕˊㄅㄟˋㄉㄨㄥ西˙ㄒㄧㄔㄢˊㄓㄨˋㄏㄨㄛˋㄉㄤˇㄓㄨˋㄖㄨˊ:「ㄅㄢˋㄉㄠˇ」、「ㄅㄢˋㄐㄧㄠˇ」、「ㄅㄢˋ˙ㄌㄜㄧˋㄐㄧㄠ」。
  2. ㄩㄝㄕㄨˋㄑㄧㄢㄓˋㄖㄨˊ:「ㄑㄧㄢㄅㄢˋ」、「ㄅㄢˋㄐㄧㄠˇㄕˊ」、「ㄅㄢˋㄕㄡˇㄅㄢˋㄐㄧㄠˇ」。
  3. ㄌㄜˋㄇㄚˇ˙ㄉㄜㄕㄥˊ˙ㄗㄖㄨˊ:「ㄇㄚˇㄅㄢˋ」、「ㄅㄢˋㄇㄚˇㄙㄨㄛ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絆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àn
解釋:
  1. 勒馬的繩子。
    【例】馬絆
  2. 行動時,被東西纏住或擋住。
    【例】絆倒、絆腳 ◎
  3. →羈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àn
解釋:
[名]
勒馬的繩子。《北史.卷二六.宋隱傳》:「軍人有盜馬絆者,斬而循,於是三軍震懼,莫敢犯法。」
[動]
1.行動時,被東西給纏住或擋住。如:「絆倒」。《水滸傳》第六九回:「那馬卻待回頭,背後絆馬索齊起,將馬絆倒。」
2.引申為約束、纏累的意思。如:「羈絆」。唐.杜甫〈曲江〉詩二首之一:「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宋.蘇軾〈送春〉詩:「夢裡青春可得追,欲將詩句絆餘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uàn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行動時,被東西給纏住或擋住。
音讀: puà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