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ì dú |
解釋:
職官名。主掌教授諸王經書。南北朝、唐、宋諸王府,有侍讀、侍講的官吏。唐有侍讀、侍講等學士。宋、元、明有翰林侍讀學士及侍讀。清翰林院、內閣,亦有侍讀學士及侍讀等官。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侍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張鍠焜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侍讀是古代為帝王講論經史學術的官員;與侍講性質相同,而地位較高。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始命馬懷素、褚無量等儒士入宮侍讀,為玄宗講解經史書籍中的疑難;至開元十三年,設集賢院侍讀學士、侍讀直學士、侍講學士、侍講直學士等,侍讀遂成為正式官職。 宋代至真宗咸平年間,始設侍讀、侍講官,當時稱翰林侍讀學士、翰林侍講學士;後來名稱迭有變更,或稱翰林侍讀,或僅稱侍讀。神宗元豐以後,侍讀、侍講由專任改為兼任,由大學士、學士或待制等侍從官員中,選派學養深厚者兼任。 金、元均設專任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明、清時代沿置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除為帝王講學外,尚與翰林學士共同職掌制誥、史冊和朝廷文書。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侍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